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1900年,杭州菜市桥畔的东城讲舍旧址上,戴着眼镜、长须雪白、曾任翰林院编修的教育家邵章,在呈请杭州知府批准后,在这里创建起一座杭州藏书楼。看似与无数的中国传统藏书楼无异,但这里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面向所有老百姓,平等开放,实现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开启民智、社会教育的一大梦想,并且吹响了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公共图书馆羽化成蝶的号角。这,便是浙江图书馆的前身。
一个世纪外加一个年代过去了,浙江图书馆走过了一条艰辛、困顿、流离、重建、发展的光荣之路。如今,浙图已经拥有曙光路总馆、大学路分馆、湖州南浔嘉业藏书楼4处馆舍,540余万册藏书,进入国家一级大型现代化图书馆的行列。
昨天上午,“文澜流芳继事业薪火,新知澎湃续世纪华章”浙图建馆110周年主题展,在杭州曙光路的浙图总馆宣告开幕,包括手抄于乾隆年间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和北宋《大藏经》在内的稀世珍品。这跨越110年光阴记忆的展览,将延续到本月29日。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一位联结历史与现实的人物,这便是浙图现任党委副书记的徐洁,她的外公,就是曾在1950年到1965年任浙图馆长的国学大师张宗祥。一座公共图书馆的记忆,此时浓缩为一个家族的记忆。
建国初期的浙江图书馆,因其文献馆藏量第一被誉为“龙头馆”。“可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运动不断,人们的阅读兴致不高,馆里总是空空荡荡的。我的外公没有守株待兔坐等读者上门,没有混日子。他把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延长,让馆员们走出大门,背着沉重的书籍走到田间、码头,送到船上,把书送到农民、渔民的手里,让贩夫走卒也获得了阅读的权利。”
“在任馆长期间,外公邀请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创办了第一个古籍修复室,同时创办了第一份专业刊物《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现在,这个古籍修复组仍保留,并配备了更好的设备。现代的内部刊物《图书馆研究与工作》也仍在坚持创办,在全国各大图书馆均可参阅。”徐洁这样告诉记者。
张宗祥最为人所知的一点,还在于他在修补抢救珍贵古籍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四库全书》。乾隆时所立的“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彻底毁灭,而杭州文澜阁也屡遭战火,全书36217册,经此后半个世纪里的多方努力,收集残余,只剩了9000多册。《四库全书》先后经过三次补抄,直到张宗祥任馆长期间才最终完成。昨天,这套《四库全书》也在现场露面,
“从外公的时代直到现在,浙图更好地为读书人服务这一原则始终没变。”徐洁说,“如果外公在天之灵能看到今天的崭新一幕,难以想象他将会何等欣喜啊。”是啊,这光阴的故事里,有书香有国事也有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