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洛阳12月23日电 50多年前,一场特殊的情缘把温州和洛阳两地连接在一起。昨天,洛阳·温州文化周在洛阳举行,生在温州长在洛阳的50余名温州“孤儿”,今天在洛阳观看了以他们的寻亲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电影《血缘》,许多人在观影现场泪水涟涟。这泪水里,不仅宣泄了骨肉分离的感伤,更包含着他们在寻亲路上收获的许多感动。
特殊年代的骨肉分离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耕地资源贫瘠的温州情况更为严重,许多温州家庭无力抚养子女,无奈将孩子作为弃婴送进了温州养育堂。
同时,中原大地的洛阳及周边地区许多夫妻不能生育。经两地协调,五六百名温州“孤儿”被11辆列车送往中原,被洛阳和周边地区的家庭收养。
电影开场没多久,一个小女孩被父亲送走时大哭的画面一出现,51岁的魏慧敏就忍不住掉泪。整场影片播放的过程中,她的眼睛一直红红的。
她轻轻告诉记者,养父曾经告诉过她,她是1960年9个月大时被送来洛阳的,因为长时间哭泣,肚脐肿得老高。所以一看这片段,她就想到了自己。
魏慧敏童年时,在邻居的议论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由于养父母一直将她视作掌上明珠,所以直到2000年养母去世后,她才踏上寻亲路。
一群“孤儿”的共同心愿
寻亲十年来,魏慧敏曾经六次辗转江南五度来到温州,都没有结果,但她仍然执着,因为这背后有一个故事。
她有个小学同学,同样是来自温州的“孤儿”。同学32岁时得了绝症,临终前一定要家人找到魏慧敏托付后事。她告诉魏慧敏,自己的夙愿是想要寻亲,这只有同病相怜的魏慧敏才能理解,说完后,她在魏慧敏的怀里去世了。
魏慧敏觉得,她寻亲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实现好友的遗愿。
在寻亲双方的努力和两地政府的帮助下,截至今年9月,执着寻亲的200多名温州“孤儿”中,已有23人找到了亲人。今年9月底,温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洛阳温州“孤儿”寻亲大会,还拍摄完成了以寻亲故事为蓝本的电影《血缘》。
寻亲大会上,来温州寻亲的72人中有3人与温州家庭相约进行了亲子鉴定,但很遗憾的是,全部未能如愿。只有54岁的高连层,首度来温州,却成了最幸运的人。
高连层原是苍南县龙港镇人,3岁时,因父亲入狱、家庭贫困,母亲张细梅百般无奈,把她送到了飞云江对岸的码头。后来,高连层辗转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还是记得自己有母亲和姐姐,也因为特别爱吃鱼,一直坚信自己来自海边。
她依稀记得,自己被送走的那一天,大人还在自己身边放了一块饼。在寻亲大会上,高连层和带着三个女儿来寻亲的张细梅相见了。相似的长相,越来越多的细节和回忆对上了号,两边都放弃了要做亲子鉴定的想法,决定认下对方。
纵然找不到也无憾
但更多的“孤儿”没能如此幸运,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能找到亲生父母的希望也越来越小。但寻亲团团长刘慧珍告诉记者,寻亲大会后,温州市政府特别授予了他们“温州家人”的称号,温州人是真的拿他们当做自己的血脉,他们也感觉到自己的感情已经融入温州。正因为这一段佳话,直接促成了温州市此次在洛阳举行文化周活动。
昨天,温籍艺术家在洛阳慰问,“温州家人”全部受邀观赏了来自家乡的文艺节目。今天他们又聚在一起,观看电影《血缘》。温州企业浙江牛仔啤酒公司现场招聘,愿意给温州“孤儿”和他们的子女提供就业岗位。
“温州给了我们生命,洛阳给了我们幸福,我们已经得到了许多。”魏慧敏说,她最近总是梦到温州的家人,她觉得家人也一定在努力找她。“但是,就算真的这辈子都找不到,我也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