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3月8日讯 这是一则很给力的消息:再过一个多月,舟山六横岛的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首期就将全部完成,日产淡水两万吨,该项目全部竣工后,日出淡水将达1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应用基地。而完成这一工程的,正是杭州水处理中心。
海水淡化,只是杭州探索海洋经济的项目之一。杭州距离大海并不遥远,距洋山港、乍浦港、北仑港均不到200公里,但就是这百余公里,却令杭州一直望海兴叹:海洋自然资源几乎空白,钱塘江入海航道通航能力有限,涉海产业受到极大限制。20年前,杭州市就提出建设钱塘江出海航道,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一直未能实施。
杭州的海洋梦,终于在2010年实现突破。去年5月,杭州临江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临江出海实验性码头建设,目前已在潮汐、泥沙等瓶颈制约问题上实现突破,将为杭州湾出海码头规划建设提供重要技术参数和设计依据。
同时,杭州联手嘉兴,在独山港区合建码头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目前,一期3.5万吨级(兼靠5万吨级)码头已建成并开港投运,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具备海河中转、可装卸粮食和集装箱等功能的4个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近500万吨的现代港口物流中转基地。
打通海道,做强产业。杭州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虽然没有海域,但在工业、人才等方面的积累和优势,同样可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临港工业及其他海洋产业。2005年,杭州市发改委增设海洋经济协调处,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已累计投入引导资金2550万元,扶持涉海产业项目160个,带动投资总额约40亿元。
由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转制而来的杭州水处理中心,就是杭州海洋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据了解,今年该中心海水淡化产值可达到5亿元,2015年将达到1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目前,该中心投资6亿元,正在杭州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十二五”时期,杭州还将与央企合作,强化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及其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设备研制,建设我国主要的海水淡化设备研制及设计安装服务基地。
据了解,作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之一的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及其配套产业,将成为未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杭州主城区则引导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等各类涉海研究所、高校进行海洋机械仪器制造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余杭区将重点推进海洋机械和海水淡化配套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