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做了一次关于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共访问了100位在台州读书的大学生和在外地读书的台州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00份。结果是,在校大学生每月消费比较集中的额度为600元—800元,最少的两三百元,最多的则有两三千元。调查反映出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提前消费”意识过强,结果寅吃卯粮,上半个月挥金如土,下半个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家长表示担心,孩子拿到生活费的方式太轻而易举了,会不会让他们觉得赚钱很容易呢?
日常消费重头在饮食、购物和通讯
仙居姑娘张瑶现在在杭州某高校读书,父母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用是1000元。
张瑶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天的伙食费15块钱,每个月要450元;手机话费50元,上网费用50元;水电费30元-50元;寝室费、班费等要20元左右;朋友或者寝室同学有时出去吃饭,要100元左右。
“就算其他东西都不买,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每个月也要700元左右。如果偶尔出去逛逛街,再遇到春游、秋游什么的,这个月的日子一定过得紧巴巴,很可能就要向父母再要钱了。”张瑶说,“有时候,为了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必须要从伙食费抠出来。”
张瑶的生活消费模式,代表了我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调查显示,我市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伙食费、购物费和通讯费。另外,他们对手机、数码相机、MP3、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拥有和预购率方面,都要高于同龄的社会人群。其中,95%以上的人使用手机,60%拥有MP3,35%拥有数码相机,20%左右拥有电脑。
当然,在居有屋、食有肉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在校大学生们也很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根据调查,92%的人每个月在同学聚餐以及赠送礼物上有花费,费用约占月生活费的10%左右。从具体花费额度的分布上看,75%花费在30元—50元,16%花费在30元以下,仅9%花费在50元以上。这说明,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碍于资金限制,这方面的支出额度仍然比较少。另外,他们在旅游、娱乐等方面的花费也比较有限,且大部分集中在50元以下。
而在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与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偏爱于尝试新鲜事物。其中,5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更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7%承认“手机、电脑是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35%喜欢网购商品;19%办理信用卡并在使用,7%拥有2张及以上信用卡。
将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表示生活费经常不够花
从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看,他们的消费结构和模式还是比较正常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将近一半的人经常出现生活费不够花的情况。
临海人杨云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在我市高校就读的杨云,买衣物的钱都由父母出,每个月还有800元的生活费用。这在同寝室的同学中算是多的了。但是,杨云每到月底,基本上都要向父母再要一两百元钱,或者提前预支下个月的生活费用。
杨云自我总结,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对饮食要求较高。“以前吃住在家里,每顿都能吃到可口的爱吃的菜。但现在,食堂的菜实在不合口味,我一天三餐基本都在外面吃。”杨云说,事实上,她考虑过花费的问题,尽量挑既合口味又便宜的吃了。“一顿盖浇饭得七八块钱,我每天早上吃豆浆包子、中午晚上吃盖浇饭,一天也要20元钱。一个月下来,就要600元了。再买些水果、牛奶、零食,偶尔请同学吃饭,800元钱刚够我吃的。”
每个月底都向家里再要钱,父母难免要唠叨几句。杨云却觉得,自己是被冤枉了。“现在物价这么高,我觉得自己没有乱花钱。”
像杨云这样把生活费全用在好吃上属于个别情况,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在校大学生“寅吃卯粮”,上半个月过得很潇洒,下半个月只能过得紧巴巴。
根据调查,37%的在校大学生对消费支出有计划,其中只有11%“略有剩余”;5%对消费支出没有计划;剩下的38%对消费支出有计划,但很少坚持下来,原因是需要支出的地方太多,难以完成。
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缺乏理财能力。对此,有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成长环境的不一样,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行动方式较之十几年前,已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习上受到强化训练,其他方面的生存能力则少之又少。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在校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观念,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家长放任孩子花钱诱发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71.17%的学生用完生活费后都会直接向父母要,只有15%的学生选择自己兼职赚钱。
而专家认为,家长放任子女花钱造成的同学间贫富差距过大,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临海的张先生是个打工者,他道出了女儿张妮的故事。张妮在杭州一所高校读书,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大一还拿了优秀生奖学金。但是,大二那年,张妮做了一件让所有认识她的人吃惊的事情——偷钱,而且是偷了同寝室同学的钱。事发后,张先生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后来,女儿告诉我,她是因为嫉妒同学,一时糊涂做出这样的事情。”张先生说。原来,张妮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只有400元,而与张妮同寝室的两个室友家庭都很富裕,每个月生活费至少1000多元,这还不包括买衣服、护肤品、外出游玩的钱。“每到换季,她们的妈妈都会特地赶来杭州购物,也经常带着她们去大商场买名牌。每次回来,她们都会拿一堆漂亮衣服出来秀,经常炫耀这些衣服穿过一时就不穿了,有时还故意问我怎么不去买名牌。”张妮坦言,自己被她们说得嫉妒心爆发,就去偷了她们的钱。
家长学校都应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根据调查,90%的学生日常消费靠父母提供资金,但也有5%的在校大学生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每月消费。
在宁波上学的徐峰马上就要升大三了,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每个月的收入不稳定。家里给不了她太多的生活费,但是宁波的消费又很高,“在食堂吃饭,一荤两素就要十几元钱,每天的伙食费平均要25元。家里给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徐峰对此很无奈,但是她又不想给家里增添太多的负担,就利用假期做家教,自己赚生活费。去年暑假,她靠打工赚了2000多元,再加上奖学金,基本解决了一学年的生活费问题。她还从中拿出350元钱,参加教师资格培训。徐峰说,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她觉得就得学会独立。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有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认为,在校大学生们首先应该懂得节约,即便家庭不困难,也不应该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要钱。他们更要懂得理财,学会安排支出,避免盲目消费。作为家长,同样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念,给钱有度,不能放任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作为学校,更应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在校大学生在消费上的理性行为。(文中人名均为化名)(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