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西子湖畔来了两位得过这个奖的犯罪学专家,他们出席浙江警察学院、亚洲犯罪学会、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11年“犯罪控制与警务战略”国际高峰论坛。
菲德律·洛赛尔博士是2009年斯德哥尔摩犯罪学奖得主,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大卫·威斯勃德博士是2010年度获奖者,来自美国乔治梅根大学。
除了这两位,参加论坛的牛人还有前美国犯罪学会会长、现任英国犯罪学会会长、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法林顿博士;亚洲犯罪学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建宏博士。
这四大高手有个共同点,都是美国“康拜尔合作组织刑事司法领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为各国政府提供犯罪控制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据悉,他们将被浙江警察学院聘请为名誉教授。
说到校园暴力这个话题,高大的洛赛尔博士说:“校园暴力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要度过青春期的躁动,他们的表现各不相同。”
他提醒大家,“那些瘦小的、懦弱的孩子,他们平时很少发出声音,但是有些悲剧最后就是突然爆发在长期受欺负、较为压抑的孩子身上,他们会伤害自己也伤害周围的人,所以我们要格外关注孩子们中的弱小者。”
洛赛尔博士给的建议是:“要鼓励强壮的孩子主动去跟懦弱的孩子交朋友。让那些强壮男孩发挥他们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去帮助懦弱瘦小的孩子,让后者免于遭到更多欺负,学会在集体中生存。”
“逃学的孩子处境危险,一旦一个孩子开始逃学,他很快会令自己处于更危险的环境中。家长要特别注意那些声称自己上学去了,实际上却在街头游荡的孩子。”
对于有犯罪经历者来说,他们的一生并非不可回头,事实上,40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洛赛尔博士的研究来自于400个孩子,从他们在襁褓之中就开始跟踪和记录,对其中一组进行严厉的干预和管制,对另一组则提供较为缓和的心理咨询和帮助,一直持续到他们48岁之后。
洛赛尔博士发现,先前有过犯罪经历的,可能会因为生活上的各种变化从此不再犯罪,比如谈恋爱了被爱人管住了,或者工作稳定被公司管住了,或者有了家庭不再作恶,或者有了自己的正当事业从而不再犯罪。
“剔除那些40岁后不再犯罪的‘好’人,剩下的那些人才是我们真正研究的对象,他们是真正的犯罪者。”洛赛尔博士表示。
为何一个老实巴交、淳朴和善的山民进入城市之后会成为犯罪者呢?外来移民和他们的聚集区真的就是城市犯罪的“贼窝”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明天继续请威斯勃德博士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