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州“大水缸”
浙江日报黄岩6月2日电 在干旱少雨的季节里,当台州市民每天早晨拧开水龙头,尽情享用优质自来水时,他们很少会想到,这座城市的大水缸——黄岩长潭水库,经历长时间的旱情,已显露重重隐忧。
今天下午,我们前往长潭水库一探究竟。
水流只出不进
水位下降明显
站在长潭水库大坝上,远眺四周,青草绿树依然葱茏,但水库水位明显低落,岸边露出的白色水印足有五六米之多,水面离大坝顶部已有20多米距离。在山坡另一侧的泄洪道上,库水也离泄洪道越来越远。
“今年1至5月,库区降雨291.1毫米,不到多年平均值的48%。降雨量是建库48年来最少的一年。”长潭水库管理局长陈洪苏介绍。他提供的一份水情简报表明:今年1至5月,入库水量0.37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值的16%;年初水位32.23米,昨天水位28.15米,比往年同期低5米多。
1964年建成的长潭水库,是台州南片黄岩、椒江、路桥、温岭、玉环近300万人口的“大水缸”。1995年一期供水工程投入运营,每天有28万吨长潭水流向台州主城区。去年7月,由于管道爆裂,一度造成全城大停水。长潭水库在台州的地位非同小可。
长潭水库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库区可用水为1.44亿立方米,除去农业灌溉和库面蒸发,实际可用水只有0.75亿立方米。按照日供水55万立方米计算,还能维持三四个月供水。
黄岩区水利局局长牟文林介绍,长潭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梅雨和台风,尽管目前供水问题不大,但今后一段时期气候难测,到底能蓄多少水,他们心中没底。
而令陈洪苏担忧的是,目前水库四周水源干涸,出现“只出不进”的状况,水位每天下降两厘米。随着水位进一步下降,必然影响水质,每年六七月份是藻类爆发季节,如果没有新鲜水补充,这种可能性将急剧加大。目前,水利、环保部门正密切监测。
虽然水库供水日趋紧张,但许多市民浑然不觉。在采访中,无论市民还是农民,都向我们表示:生活用水并没有受旱情影响。我们在玉环、温岭、路桥等地的街头依然看到,一些洗车店正用自来水冲洗汽车,浪费现象令人心痛。
旱情面前
水利投入见成效
尽管遭遇四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但市民感受不明显。黄岩区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陈小芳道出其中原因:这几年,水利设施的大量投入,初步改变了一雨就涝、一晴就旱的状况。
在采访时,陈小芳再三强调几年前长潭水库除险加固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长潭水库原是土坝,2001年被水利部鉴定为三类坝,“达不到设计水位,不能正常发挥蓄水功能”。2003年开始,当地投入1.78亿元对大坝除险加固,新建防洪墙,改造泄洪道、闸门等实施,使蓄水量达到7.32亿立方米。
陈小芳说:“这意味着,长潭水库比以往要多屯水1亿立方米,也就是多供水4个月。如果没有当初的这一工程,长潭水库今年这个时候已无水可用。”
台州南片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用水量逐年上升,缺水矛盾显现,玉环更是多年饱受缺水之苦。当地只有两个小水库,一到夏季就出现用水紧张,每年要花高价从外地买水。
但今年,这一情况并没有在玉环出现。2008年12月,投资15亿元、长达120公里的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投入使用,覆盖台州南部主要乡镇,最远供应到玉环的坎门,日供水能力达49万立方米。这一工程有效平衡了台州南北部水资源。
陈洪苏介绍,目前长潭水库每天向玉环供水6万立方米,保障了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海岛玉环至今没出现限时供水、买水等现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条管网,玉环、温岭等地的旱情会相当严重。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面对旱情,从4月底开始,黄岩中小型水库控制放水。市里已明确分步控制用水的方案:如果旱情进一步持续,将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适当限制工业用水。
在采访中,当地水利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呼吁,高度重视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他们以长潭水库为例说明,市财政每年下拨1800万元生态补偿金,而长潭水库仅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水质保护等项目,每年至少需要1亿元,资金缺口过大。
据了解,为保障水质,长潭水库早就想进行38米以下沿库综合治理,计划通过抬高库区道路、控制线下移民、电力通讯线路改造等措施,提高水库蓄水位,增加水库蓄水量,但由于资金问题,这一工程也迟迟不能动工。
在水利专家们看来,这次旱情集中暴露出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诟病。一是随着城市化加快,大量湿地、河道、水塘消失,调节雨水能力减弱;二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库、山塘,出现病险现象;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欠账严重,河道变窄、水渠渗漏。
牟文林说:“在大旱大涝之时,尤其能感受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水利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才能尽快突破由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的可持续发展瓶颈。”
相关新闻:
温岭:隔日供水记者陈志农陈敢报道组周旻澍本报温岭6月2日电
浙江日报讯(记者陈志农陈敢报道组周旻澍)这两天,温岭市坞根镇居民都收到了镇政府的紧急短信:因连续干旱,水库水量减少,为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合理调度,决定从6月3日起实行隔日供水。通知同时要求居民们节约用水,养成良好用水习惯。
温岭市坞根是革命老区,全镇2.5万人口,主要靠坑潘水库供水,还承担了下游8个村、1个工业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但是,今年上半年的干旱少雨,让这个大水缸水位日益降低。目前,设计18万立方米的水库,只剩7万立方米水,比正常年份减少了30%以上。按目前每天3000立方米水的供应量,最多还能供应20天。
温岭市坞根镇副镇长杨定国告诉我们,坞根没有外来水源,全部靠集雨来水,如果再不下雨,今年旱灾已成定局。
为应对旱灾,镇政府紧急动员全民抗旱。除了实行隔日停水的措施外,还积极寻找替代水源。记者看到,长潭水库引水工程正在抓紧施工中,杨定国告诉我们,等引水工程完工后,坞根才会告别缺水之痛。
德清:精细灌溉记者陈洪标报道组李剑民本报德清6月2日电
浙江日报讯(记者陈洪标报道组李剑民)山塘水库是德清西部山区的主要水源。全县200多个山塘水库蓄水量已降到96万立方米,不到正常蓄水量的30%,有6个山塘水库已干涸见底,严重影响了山民的生活生产。因为缺水,后坞村十多家农家乐也关门歇业了。
为全面摸排、掌控灾情,全县开展地毯式检查,还投资340多万元对6座病险山塘及时进行加固整修。县里还安排了200多个专职放水员,防止放水过程中的堵塞和跑、冒、滴、漏。莫干山镇劳岭村村民蔡思红是全镇58个水库的专职放水员之一,他在劳岭水库当管理员已有6年,还没有像今年这样懂得水的珍贵。劳岭水库下游管着1000多亩稻田,为精细化灌溉用水,10多天前,下游稻田区专门推选了一位“督水员”,负责和蔡思红电话遥控。“他下面准备好了,才通知我放水,如果水量大了,他就会打电话上来,我及时减小。”何时开、何时关,何时快放、何时细水长流,上、下都及时沟通。老蔡擦擦汗说,“我们管水的把水看得比油还珍贵。”
桐乡:喷灌护菊记者韩晓军见习记者李茸报道组倪晓伟本报桐乡6月2日电
浙江日报讯(记者韩晓军见习记者李茸报道组倪晓伟)虽然仅隔几米宽的蓄水池,但蓄水池两侧的景象却截然不同,正在进行喷灌的一侧,杭白菊长得郁郁葱葱,而没有喷灌设施的另一侧,杭白菊东倒西歪伏在田垄上。在桐乡市石门镇,已经种了11年杭白菊的村民缪文希感叹到:“遇上这样的旱情,幸好有喷灌。
记者见到缪文希的时候,他正在给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的150亩杭白菊进行喷灌。“喷灌设备是合作社前年装的,1500元一亩,150亩地花了20来万。今年从4月底开始,每天早上和傍晚各喷灌2小时。”缪文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天用20多度电,电费每度9毛钱,喷一个月就是好几百块钱的成本。”
而几米开外,没有喷灌设施的杭白菊部分已经枯死。缪文希说,旁边这些杭白菊都是私人农户种植的,只能靠人工挑水灌溉。
桐乡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沈学根介绍说,今年桐乡市杭白菊的栽种面积约6.3万亩,是历史上较多的一年。4月下旬以来持续高温和干旱,导致杭白菊的存活率只有90%左右,而存活下来的杭白菊秧苗也比较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