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4日讯
近日,市水产研究所再次在白沙“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条石鲷幼鱼50.8万尾。这也是自“海洋牧场”建设以来,第三批新迁入的增殖放流鱼群。据介绍,新迁入的“鱼居民”主要为条石鲷、真鲷鱼和黄鳍鲷苗种,共计100余万尾。
去年8月,市海洋与渔业局在普陀白沙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工程,总投资750万元。其中,2000余只人工鱼礁投放在白沙海域附近海底,总计空方11934.96立方米。换句话说,我市已在白沙海域替鱼儿建了面积为1.2万立方米的“适居房”,也为海藻等海洋植物提供生长场所,有益生态环境修复。
“经过大半年的时间,估计这些人工鱼礁周围已长满海藻等海洋植物,适合鱼群宜居了。”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员分析道,藻场一旦形成,“礁群”就会变成适宜鱼儿居住、嬉戏、觅食的“绿色家园”。
今年5月8日,市海洋与渔业局首次在白沙海域增殖放流黄鳍鲷苗种20万尾。黄鳍鲷是舟山海域岛礁鱼类中具有优良性状的鱼类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该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今年我市把黄鳍鲷调整为增殖放流品种。放流当天,20万尾黄鳍鲷苗种采用苗桶充氧的方式用船运至白沙海域(30°02.403′N,122°24.308′E)放流。
6月2日,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也在白沙“海洋牧场”放流了26.6万尾真鲷鱼苗。根据安排,该局计划今年7月再投黑鲷苗种20万尾。
据介绍,根据放流标志回捕和社会调查,往年在白沙海域放流的鲷类苗种在桃花岛、朱家尖、东极海域均有钓获。海钓爱好者反映,几个增殖放流的恋礁性鱼群上钩率较以往明显增多,放流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