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知青沈正悌
|
|
黑瞎子岛上的中俄界碑
|
浙江在线07月21日讯
沈正悌,杭州人,却操着一口标准的东北腔。
1969年3月6日,1000多名杭州知识青年踏上北上列车,前往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下乡,沈正悌和其中100多名知青便来到抚远。那一年,他22岁。
杭州的知青们,大多被分配到农村,而沈正悌则被分配到当时的水产系统。一个杭州高级中学毕业生,从此成了游走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的打鱼人。
打鱼探路,杭州知青阴差阳错上了黑瞎子岛
“因为打鱼,所以几乎每天都要沿江而下,黑瞎子岛,那是必经之途。”沈正悌说。
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使两国边界争端升级为直接的武装冲突,抚远县战备空气非常紧张,知青们经常要进行军事训练。
“那个时候,黑瞎子岛早已被苏联占领,实行军事管理,岛上设着不少大架子(瞭望塔),江面上还有炮艇在巡逻,经常有渔民被他们抓到对岸去。”沈正悌说,渔民想登上黑瞎子岛基本不可能。
但有一次,沈正悌阴差阳错登上了黑瞎子岛。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当时沈正悌正和几个渔民驾驶一艘拖船从乌苏镇回来,正值枯水期,抚远水道(分隔黑瞎子岛和抚远县的水道)水位极低,这就需要渔民下去“探路”,以免船只触礁。
“那时你人得下去,趟着江水走,把水深的地方探到,然后指挥船只往水深的地方走。”沈正悌说,那天,探路的任务落到了他的头上。
他从船头爬着下水,淌着水往前走,脚底小心翼翼地探着江水的深浅。
“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上了岸了,抬头一看,是黑瞎子岛。”沈正悌说,原来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刚好是在岛的一个夹角处,正是前苏联瞭望塔的视线盲区,侥幸没被发现。
“当时的岛上,一片荒凉,我也不敢多呆,稍微转了一圈,就回来了。”他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抚远插队的杭州知青大多选择回杭,但沈正悌留了下来,从水产系统工作了13年后,又到了航运系统,最后在抚远县人大工作,任抚远县人大副主任,直至退休。
偷偷上岛,当地渔民真碰到了黑瞎子
登黑瞎子岛前,我们还听到了关于岛上黑瞎子的故事。
徐学友是抚远县当地一个普通的渔民,但经历颇为传奇。很多外地游客碰到他,都会问及一个问题:“黑瞎子岛上到底有没有黑瞎子?”
于是,这个50岁的老渔民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那惊险的经历,语气中充满着自豪。
徐学友十分大胆,经常会在大冬天越过冰封的江面,跑到俄罗斯那边去。有一次,俄罗斯兵营里5、6个士兵带着狼狗追他,都被他成功逃脱。
人怎么能摆脱狼狗的追踪呢?
徐学友说,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去之前,他就煮了一大锅辣椒面,逃跑的时候,每跑一步,都在自己脚下踩过的地方撒下辣椒面。
“那狗闻到辣椒面,辣得味觉失灵,就闻不出我的气味来了。”他说,“不过,能够成功逃脱,和我对这一带地形熟悉也有关系。”
从小长在水边的他,对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的地形非常熟悉,这样一个人,偷偷登上黑瞎子岛,也不令人奇怪。
“本来就是咱中国的领土,干嘛不能上去?”他说,他好几次登上过黑瞎子岛。但有一次,的确非常惊险,因为他竟真碰到了黑瞎子。
“一上去没走几步,就看到黑瞎子的粪便了,那家伙可真大,”徐学友用手比划了一下,足足有安全帽那么大。他赶紧往船上跑,没想到黑瞎子跟着他跑到了船上来。
“黑得发亮,毛硬得跟刺一样,个头很高,那眼睛,大得跟大黑枣似的。”他说,“最恐怖的是那爪子,尖尖的,有三、四十公分长。”
这下徐学友真吓坏了,赶紧弃船跳进江里。没想到,那黑瞎子竟然跟人一样摆弄起他的船舵来。“玩了一阵,它觉得无趣,就跳下船回去了。”徐学友说,等黑瞎子走远了,他才敢爬上船,然后赶紧驾离黑瞎子岛。“不跑不行啊,那黑瞎子也能游水,游得可好了。”他说。
600年前
明朝设黑瞎子岛驿站
黑瞎子岛自古便是中国领土,据抚远县志记载,1411至1433年间,明朝太监亦失哈就先后10次率船队到过黑瞎子岛及黑龙江上游巡视。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闻名天下,但在一些史学家眼中,同样是宦官的亦失哈,堪与郑和齐名。
在今抚远县城东10公里,有个莽吉塔古城,曾是明代驿站。亦失哈,正是经此登上黑瞎子岛。
亦失哈是海西女真人,算是今天的黑龙江人,当时燕王朱棣镇守北方,纳海西野人一位酋长之女为妃,亦失哈跟着入了王府,当了宦官。后朱棣夺了皇位,历史上称为明成祖,亦失哈自然也跟着进了宫。
当地一位学者告诉记者,朱明王朝非常重视对东北边疆,朱棣更是称黑龙江流域为“锁钥之地”,重视程度尤甚乃父。
600年前,也就是明永乐11年,亦失哈奉朱棣之命,“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朱棣为保此行成功,光造二十五艘大船,就花了两年多时间。
自此,明王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驿路的建设与管理,设立了许多水陆交通驿站,一条向东称“海西东水陆城站”,一条向西称“海西西陆路”。
“海西东水陆城站”总计50多站,在今抚远县有两站。黑瞎子岛上也有一站,名“药乞站”。据传,该站位于黑瞎子岛居中位置,乌苏里江、黑龙江汇合口夹角内、黑龙江右岸。
当时,中原的精美物品大量涌入黑龙江地区及其北部,而此地特产,如貂皮、水獭等,也不断向朝廷进贡或换取中原物产。
这条贯穿黑龙江省中部与黑龙江下游的明代交通线,其长度不少于一千五百公里,被国内一些学者称之为“东北亚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