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科院做过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调查,学生对其中两个问题的回答高度集中,大约占被调查学生的76%以上。第一个问题是,最不愿意对话的人是谁?孩子们毫不犹豫选择了父母;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许多孩子讲,从记事起,爸爸妈妈只会说一句话“好好读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悲,家长自以为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但孩子跟你没话讲。亲子沟通的基础都没有,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
昨天,在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项目会议“家校互动方式变革与学校发展论坛”上,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在讨论前,先看了一本电影,看完自然有了一些共鸣。
电影名叫《春去秋来又一春》,影片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两个和尚。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常常是在体验式的情境下进行,老和尚想对小和尚讲些什么道理,总是先让这孩子自己亲身感受一下,然后再告诉他对或者错了。
简单但不粗暴,这才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中国德育》杂志社编辑部刘烨主任看完电影后,第一句话就是“亲子沟通,首先要的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爱,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有爱。教育者要守望小孩。”
那么当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时,学校可不可以帮上忙,如何帮才有用。大成实验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家长节系列活动,他们的家长委员会体系也比较发达。
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周培植说,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提前教育”,像孩子还未生下来,就已开始胎教;孩子刚会爬,就让他抓周;孩子刚会说话,就要教他识字……总怕教育晚了,落别人后面了,投入多少钱,都不心疼。实际上,这样一来,制造出的是一大批“反季节儿童”。
周培植认为,用“慢理论”来搞德育也许更好,只有慢下来,才能静下心来。而慢不仅是“缓慢的”、“迟缓的”,更是“可持续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德性的养成也是日积月累的,要遵从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育人。大家可以看看朱德庸的一本漫画书《大家都有病》。书名似乎有点刺耳,但翻开一看,却很有道理。扉页上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当我们“进步”太快的时候,只是让少数人得到财富,让多数人得到心理疾病罢了。亲子教育也不能急功近利。
据每日商报 作者 申屠文婕 刘粉莉 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