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发展,我省小额贷款公司逐渐找到市场定位,在自己的天地里开拓腾挪,显现峥嵘态势。”作为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的浙江省工商局直属分局局长陆晓阳如是说。
2008年,在投资房地产、股市、矿产接连受阻后,浙江的民间资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此时,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首次在制度上被承认,这让暗流涌动的民间资本欣喜若狂。
自2008年10月浙江省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海宁宏达小额公司开业,作为民间投资合法化的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在浙江落地已经三年了,现在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构建金融“毛细血管”
金华的奶牛养殖大户老章再次走进了金华中盈小额贷款公司的大门,这一次,他联合合作社的其他两个养牛大户,向中盈小贷公司提出以联保的方式申请60万元贷款。
11月初,老章需要20万元资金购买奶牛,自筹资金后仍然有5万元缺口。没有资产抵押,又耽误不了时间,老章于是决定去成立不久的金华中盈小额贷款公司“碰碰运气”。
出乎老章意料的是,他申请当天就拿到了5万元“助农贷”,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笔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还低了10%。
一周后,老章顺利地将购进的奶牛卖掉,赚取了2万多元的利润。“这要感谢小贷公司啊。”说起小贷公司,老章现在是逢人就说,如果从银行贷不到资金,那么去小贷公司碰碰运气。
“我们本身就关注‘三农’和微小企业,老章的养殖规模在本地又处于前列,没有理由不支持。”中盈公司总经理赵军告诉《市场导报》记者,开业一个多月来,已为118家客户累计发放贷款11300万元,其中“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到95%。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从整个金融层次来说,我国最缺的就是能够有效地给那些小企业、给农户在最基层提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我们不缺资金,不缺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也不缺信用上佳的农户。”他说,“我们不缺大血管,缺的是金融的毛细血管,缺的是能够一直深入小企业、深入到农户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制造一个很好的金融毛细血管系统。而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他们的功效就是再造金融的毛细血管。
不过,浙江小额贷款公司对于“三农”的支持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提供资金,而是通过开发运用多种担保与资金安排方式,完善咨询服务工作,以互惠共赢的方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在担保方式上,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纷纷推出存货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商标权抵押贷款等形式,扶持成长型农业合作社、涉农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温州龙湾华商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工商局签订支持该区种养殖企业融资工作的合作备忘录,以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动产抵押登记为主,发放额度为1000万元的低息贷款。上虞市信融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采用海涂承包大户保证担保、同时追加借款人承诺的方式,向上虞市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发放90万元的短期低息贷款,及时缓解了企业在苗种投放季节的资金需求,舟山定海华晟小额贷款公司,采用剩余价值二次抵押、船舶抵押等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错位经营,破解客户融资难题。
“从我们掌握的监管数据看,小贷公司的可贷资金大多流向‘三农’和微小企业,截止今年10月末,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为409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28.6%,累计向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发放贷款55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39.0%。”陆晓阳说,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是真正地贷到了企业,贷到了农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