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打造文艺精品,是《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
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作为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吴天行。
记者:建设文艺人才高地,我省将从哪些方面着力提升?
吴天行: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精品,关键就在文艺人才。省委的《决定》将文化人才提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必须立足于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需求,制定和完善文艺人才建设规划。
要建设我省文艺人才高地,需要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上下足功夫。对文艺人才,要理直气壮地“推”、不拘一格地“拔”、真心实意地“扶”、千方百计地“引”。同时,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升上去,要对文艺人才进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育,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让他们提升境界,把准方向。二是走出去,要让文艺人才到先进地方、发达国家开阔眼界,拓展视野,学习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三是沉下去,要让文艺人才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获取源泉、汲取力量。从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目前,省文联12个省级文艺家协会拥有会员18000余人,其中全国会员近4000余人,全省县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达10万余人。这支重要的文艺队伍,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接下来浙江文艺界有哪些切实行动?
吴天行:首先要抓牢一批领军人物。积极为全国“四个一批”、我省“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举荐人才,组织实施文艺名家造就计划。其次,抓出一批文艺新秀。通过组织创作、举办展演、开展培训等途径,发现并培养有发展潜力的文艺新人,各文艺家协会要出台文艺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并形成人才科学评价和跟踪培养机制。三是加大文艺人才的培训宣传推介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人才评选、选拔活动;认真组织好首届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并完善浙江文艺人才库和数据库;积极为文艺人才进修培训提供良好条件和服务,加快构筑文艺人才高地。
记者: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精品?
吴天行:精品的标准就是群众喜闻乐见,就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就是既能得到领导肯定、也能得到专家赞赏、更能受到群众欢迎,同时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品质。也就是说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说精品是繁荣的标志,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全面的繁荣也就很难有精品的出现。好的作品一定是在一个量的积累和一个浓郁的创作氛围下的结果。精品生产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要靠大家齐心协力,要有政策和机制保障,要遵从文艺精品创作的历史规律、艺术规律和工作规律,为精品生产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共同催生与文化强省相匹配的文艺精品。
记者:打造更多文艺精品,我省文艺界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吴天行:《决定》提出要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打造文艺精品。对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和省委《决定》中的“文化精品工程”、“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省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精品创作研究及规划,组织专家对全省文艺精品创作进行专题研讨。
二是加强重点作品创作。组织精兵强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策划、创作主题性重点作品,不断提升浙江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水平。明年重点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等,认真策划重点创作项目和主题纪念活动。
三是完善创作激励机制,为精品生产和传播提供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文艺家创作积极性。不断完善文艺成果评价体系,对在全国性重大文艺奖项中获奖的文艺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是以品牌项目为龙头,进一步打造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的文艺品牌,使之成为浙江文化标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提升浙江文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是要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发挥好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和审美取向、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下一步,省文联如何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持久地为基层培养文艺人才?
吴天行:在近年来省文联组织开展的文艺惠民活动基础上,根据省委《决定》的要求,进一步组织动员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持久地开展文艺惠民活动。省文联及各团体会员要坚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提高活动频率,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覆盖面。省级11个文艺家协会已在全省建立了基层联系点,下一步要积极探索文艺采风、体验生活、文艺辅导、文艺惠民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