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9日讯
如果你到超市购买被子,售货员起劲推荐的都是蚕丝被、羊毛被、驼毛被、羽绒被,还有各种各样的化纤被等。想找一床纯棉被,反而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见识过弹棉花的人都知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手艺活,从早到晚忙活十几个小时才能弹出一条好棉被。
在台州仙居,有一位名叫王增福的企业家,已年届七旬,却从一名弹棉匠开始,30多年时间坚守棉被制造。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将棉被制造工艺进行了无数次变革,没念过书的他发明出了一条全自动、全封闭、低噪音、无尘清洁工艺生产线,一分钟左右就能产出一床无网纱、无压磨、无任何添加剂的纯棉被芯。
从仙居汽车站往东500米左右,就是王增福的仙居棉绵家纺有限公司。在公司大楼5楼,记者见到了今年70岁的王增福,老人话音洪亮,气色不错,正在摆弄着一台平板电脑,尝试着收发邮件。
王增福笑着说:“我还在创业,就要学会这些新潮的东西,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他并没有立即让记者见识神奇的“棉绵被”,而是首先带着参观了他十年前就建起来的棉文化博物馆。展馆里展示着从鸟儿筑巢取暖,到棉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工具,还收藏了王增福年轻时用过的弹棉弓,还有一面墙上是世界上各种材质被子的展示对比,都在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他对棉的痴爱。
回忆起自己的创业故事,老王感慨颇多。16岁那年,王增福因家境贫穷只身去大西北闯荡,身上只背了一床棉被。陪伴他度过一个个寒夜的棉被,也影响了他一生。四年后,王增福回到家乡,开始自制弹弓、弹锤学做棉胎。弹花手艺要求很高,弹花也很苦,王增福不仅熬下来了,善于钻研的他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弹花匠。
南方的冬天,盖了10斤重的棉被,压着很重却时常还不够温暖。王增福发现传统的棉被易松散、伸缩和保温性能差。他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做出一条既轻柔又省料、保暖的棉被。
说干就干,80年代初,王增福办起棉被厂开始创业。根据王增福的研究,传统棉被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主要原因是棉絮中含有大量杂质和灰尘难以清除。他开始设想研制出一台帮棉花“洗澡”的机器,利用“风洗”工艺去除棉絮中的杂质、灰尘。
“为了造出好的棉被,都记不清被人骂了多少次神经病了。”多年研发,王增福耗费了数百万元,换来的只是上百次的失败。他仍然坚持跑到北京、上海、宁波等地咨询专家,但得到的答复均是“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等家纺业发达国家还没有这样的工艺,你这是异想天开。”
王增福还是不死心,再度经历了数百次的失败和上千万元的投入后,他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对棉花进行“风流洗”的风流机,并根据拉二胡手指移位振动发音原理和一些自然现象,又先后发明了缠棉技术和离棉技术。过程中,他却付出了血的代价,一次在调试机器时,右小拇指不小心指粉碎性骨折,中指和无名指重新缝回。
如今,王增福工厂里40多米长的无网纱、无绗缝、无磨压生态功能被生产流水线,每年可生产20多万条生态功能被,当初专家断言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因为创新了棉被的生产工艺,同样效果的棉被,棉花用量节省了一半。
在公司的展厅里,王增福现场抖起了一条冬天盖的“棉绵被”,5斤重的被子在他手里轻便自如地翻滚,具有自然蓬松、绵软贴身、吸湿透气、无异味等特点。
根据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一份检验报告显示,“棉绵被”保温性能是普通棉被的3倍,蚕丝被和中空被的1.04~1.66倍。“也就是说,用5斤的棉花就能盖出原本10多斤棉被的温暖。”老王说。
“侄儿常劝我,早点退休一起投资赚钱”
在资本狂飙突进的年代,创业者攫取了第一桶金后,涉足房地产、矿产资源、股权投资乃至民间借贷而身家大增的不在少数。吃够了造棉被苦头的王增福,为何在百般曲折之后而仍不言放弃呢?
让更多人盖上更舒服的棉被,重新认识和使用棉被这种最原生态、最健康的被子,王增福说这是他30多年来一直坚持研发创新的动力源。
记者:十多年前就成为千万富翁,想过投资其他行业赚点快钱吗?
王增福:很多人都劝过我,包括我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我做被子家里人并不支持,儿子和侄子早几年就到云南投资,从生产西装到现在涉及房地产、矿产投资,资产规模很快也达到了数亿元。侄子经常劝我,早点退休,拿钱一起投资。但是我一直告诉他们,财富都是身外物,做好了被子,钱自然会赚到的,我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记者:有人说您70岁了还这么拼命,又没赚到多少钱,坚持是为了什么?
王增福:很多人都这样笑我,那是别人不理解我付出的心血。也有人说,如果十年前,我拿着几千万元去投资房地产和矿产的话,财富可能早已膨胀几十倍了。不过,如果那样的话,我今天也就做不出这么受欢迎和关注的“棉绵被”了,我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梦想也就实现不了。
记者:听说最近又开始了新一次的创业。
王增福: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研发的生产线越来越成熟了,前几年一直受困于宣传营销和市场的开拓,销售规模一直没上去。因此,最近我又找了一些新的营销团队加入,我把这个当成公司新一次的创业。最近几天,我还一直在跟杭州的营销团队商量门店设计,未来要把“棉绵被”继续推广到全国,让纯棉被重新进入百姓家中。
记者: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您准备投资新疆,在当地建造新的生产基地?
王增福:这是我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将自己的工艺技术和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打造棉文化产业集群。新疆盛产长绒棉,到优质原料的原产地造出来的棉被质量肯定更好。今年春天,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领导来公司考察过,表示了支持。目前公司已经跟阿拉尔市已经达成1.6亿元的投资意向,棉绵家纺出技术、管理,阿拉尔市出资源,共同建立新的生产线,打造西部“棉绵被”生产基地。
70岁了还想到以往采购原材料的新疆再度开拓创业,老王说他从没顾虑过自己的年龄。学习、研究、创新,永远是他心中最单纯的想法。正如他公司会议室内一幅朋友送他的匾额上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者手记
采访当天,老王邀请记者到他家中吃饭。从公司去老王家的路上,时常有熟人跟他打招呼,见面第一句就是:“怎么还在忙啊?”确实,70岁还活跃在一线的老企业家,不是很多了。
老王的家面积很大,90年代初就造好了,按照现在的标准也算得上别墅。庭院内满是盆景、根雕、假山,都是老王平常忙里偷闲亲手做的。他说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说,这才是70岁的人应该过的生活。连公司里的一些员工也想不明白,老王早就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光是车站边上这栋8层高的办公楼和几处厂房,一年下来的租金早够他惬意生活了。
不过,这位棉被事业的“偏执狂”,始终不为旁人所动,一心一意地坚持着完成自己延续了30多年的创业梦想。
在饭桌上,感慨万分的老王眼眶湿润。偌大的家中,如今只住着他自己一人,儿子在昆明发展,老伴前几年也去昆明带孙子了。五六年前,老王学会了自己烧饭,学会了洗衣服,学会了自己打理生活。
从2001年开始,他的棉被前后获得了数十项荣誉,成为过北京奥运会指定产品,他也当选过央视网2010年评选的“科技创新人物”。老王说,从他当上弹棉匠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命运就已经跟棉被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