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杭州市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坚持以加强社会建设为基础、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以提升社会文明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总体思路,统筹谋划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着力形成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系,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杭州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文明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我们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近年来,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大力实施交通便民、百姓安居、就业促进、社保提升、教育强基、文化惠民、医卫利民、体育健身、食品放心、平安创建等“民生十大工程”。2010年新增财力的80.6%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着力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生活共同体,是社会建设的起点,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我们把为民服务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资源,构建社区管理新体制,坚持上下联动、区域协调、群众参与、服务为先,落实“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推出24小时民情热线等一大批服务社区居民的项目,探索“楼宇公共服务工作站”、“社区邻里中心”等新型社区服务体制。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我们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按照公共服务一体化、民生保障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十七个统筹”,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举措,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水平、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构建市统筹城乡区域专项资金、区县(市)协作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支持体系,精心设计市领导挂钩联系、区县(市)协作等四大载体,有序推进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建设、产业协作项目、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加强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保障。杭州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和方法创新,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建设的成果。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政府服务创新。我们坚持“让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的理念,建立以“诉求随时表达、诉求快速反映、诉求及时解决”为目标的诉求表达和处理机制,开展对市直机关和区、县(市)的综合考评,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运作机制,制定城市重大工程建设社会参与机制等,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构建服务平台。
健全利益协调体系。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妥善协调人民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我们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建立“和事佬”调“和”、人民调解促“和”、综治中心维“和”、司法机关保“和”、特殊举措求“和”为主要内容的“五链式”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推广“律师进社区”、“网络律师团”等做法,在全市组建2924个“和事佬”协会、5517个调委会,建立了一支4万多人的“和事佬”和人民调解员队伍,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前后有序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网络。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搭建“我们圆桌会”、“杭网议事厅”、“民情热线”、“湖滨晴雨工作室”、“邻里值班室”等多种形式互相沟通、协商协调、参与共建的平台,通过互动交流促进社会各界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向社会征集人民好建议和市政府办实事项目,倾听民声、吸纳民智、凝聚民心,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多元化诉求表达网络,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我们在抓社区建设中紧紧牵住社区党建这个“牛鼻子”,按照“社区建党委、楼道建支部、单元建小组”的思路,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建党委工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楼道党支部。我们将杭州全市划分为15007个“片”、59540个“组”,党员干部联系182.98万户,通过向市民发放民情联系卡、建立住户档案、编印民情小报、开通民情服务热线,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管理服务,创新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目前,全市拥有100名党员以上的社区全部建立了党委,建立了2573个楼道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批服务型、监督型、宣教型和联谊型等各具特色的党小组,拓宽了社区党建工作覆盖面,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其他组织配套、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渗透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党的领导作用的全覆盖。
激发公众参与活力。社会管理事关公众,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我们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互动,培养群众的参与协商精神,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实现“大家的事大家来办”。通过党政、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媒体和市民等的联动,组建了一大批行业治理、市校合作、社区治理等综合性社会组织,把社会不同方面的被动介入转化为主动参与,把事业发展与参与协商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统筹兼顾、正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公众中开展“最佳社会责任奖”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杭州企业率先制定和发布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企业自行制定的HM3000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估体系。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受到社会各方普遍关注。
三、以培养文化自觉自信为重点,推进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提升社会文明,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共同目标。杭州市以培养文化自觉自信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是提升社会文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着眼于培养文化自觉自信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重大工作来抓,通过搭建各个层面学习交流和实践载体,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使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我们以运河沿线为重点,培育“一线十港”学习风景线,将固定场所与流动书屋相结合,设立“漕舫船流动书吧”、“运河畔古旧书屋”等;开展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弘扬中华文明活动,挖掘、培育和形成市民大学堂、国学一字堂等百个中华文化传承基层点,打造市民好学、爱学、乐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推动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学习平台,建立农村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阵地。
注重核心价值观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我们着重于价值引导与建设,以“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普及,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全体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根据每个月重要节庆日的思想文化主题,确定“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等12个主题关键词,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每月主题实践活动,并围绕当月主题举办一次主题讲座、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和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活动融入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城市、农村、社区、行业、街区、园区、企业、院校等17个领域,联动党政机关、专家学者、市民代表、行业企业、媒体人士,通过走访调研、互动研讨等形式,开展“我们的价值观”系列活动,形成了礼仪、倡议、标准、展览等不同的价值实践载体和表现形式,在社会管理的不同方面推进文化内涵、价值观的评价、推广和实践。
拓展道德活动建设。社会道德建设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我们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精心设计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春风行动”、志愿服务、“文明从脚下起步”、“双千结对、共创文明”、青少年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0件实事,开展十大平民英雄(道德模范)、十大美德·阳光少年等“十个十佳”的评选和“公民爱心日”、“邻居节”等活动,树立和宣传“最美妈妈”等一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模范,推行“人行横道礼让”等文明举措,扩大文明创建工作品牌的引领和辐射效应,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原文载于1月1日出版《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