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农民工孟令良——
收入涨得再快些
记者秦军、通讯员沈洁、章东辉发自安吉天振竹木公司
夕阳透过窗玻璃,将一片金色的光芒打进机声隆隆的车间。孟令良站在一台移动的压塑机上,仔细察看着一块块刚压出来的“塑晶地板”,胖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腊月初七。对于许多外出打工的人来说,这时就该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过年了,但孟令良还要忙到年廿五才能放假。
“这两个月,厂里天天在催货,几百名工人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钟,我是组长,必须带头!”孟令良露出了一丝的自豪。
33岁的孟令良是安徽肥东县孟陶村人,2009年来到安吉天振竹木公司打工。先在厂里做了一年多普通工人,今年1月,老板看孟令良认真负责,遂把他提为组长,管理18名工人,月收入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涨到了3500元。
“工资确实比原来高多了,这两年来,我的收入年年都在增长,差不多翻了一倍,生活也比原来好过多了。”孟令良高兴地说。
和孟令良在一起的公司老总向我们介绍,今年公司形势非常好,仅1至11月,销售就达到了2.4亿元,税收超过1200万元,税收同比增长超过了600%。“企业好了,工人的收入跟着翻跟斗了!”
记者离开前,孟令良说出了心里的一个秘密:“现在公司越做越大,希望企业能走出国门,我们的收入能再上一个台阶。还有,前几年厂里条件不太好,我们都是4个人住一间屋,等厂里新房子修好后,如果条件允许,我就把老婆、孩子带到这里来,一起上班、一起生活!”
农家乐主人吴荷素——
只盼天天有客来
记者黄宏发自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
“现在的生活,和去年大不一样了。”早上6时多,山村还在迷雾中,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居民吴荷素就早早起床了。她今年60岁,这里既是她的家,也是个名叫“三岔口”的农家乐。
去年,新建社区投资3000多万元,着手把这个社区打造成艺术类大学生的写生基地。原本不起眼的渔村,一下子变了模样,家家户户住上了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原本吴荷素在院子里养羊养猪,乱糟糟臭烘烘的,现在焕然一新,变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古宅”。现在,她养了十多盆花花草草,这是儿子袁海龙早些时候从外面买回来的。
吴荷素照顾这些花,并不纯粹为了自己玩。“要赚城里人的钱,先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他们搭上话。”吴荷素说,城里人喜欢养花草,她要学会;城里人爱看古老一些的东西,她也要相应地学一些小知识。
虽然普通话几乎不会说,但是吴荷素每天都会努力练习说“谢谢”、“欢迎下次再来”……这些带着“乡土味”的普通话,听上去有点怪怪的,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热情和真诚。
不过,开农家乐,最重要的是要让游客喜欢她烧的菜。“烧菜,算不算文化呢?我想,大概是吧!”吴荷素说,新年自己要更加努力,希望更多游客喜欢她的家。
“我们这里的农家菜很好吃,村里也很美,欢迎大家来看看风景,尝尝农家菜。今年客人还不太多,希望明年天天有客人。”吴荷素说,这是她的新年期盼。
新生代创业者丁立清——
动漫作品出国门
记者周智敏发自绍兴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特别的“车间”。安静的环境,把键盘的敲击声和鼠标的点击声,衬托得越发清脆。几十名工作人员,盯着电脑屏幕,目不转睛,一笔一笔地勾画着。
这是绍兴特立宙电脑动画有限公司的动画工作室。2010年在央视播出的绍兴市首部电视动画片《少年师爷》,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而眼前正在紧张制作的,就是它的第二部(第27~52集)。“现在在作最后修改了,估计2012年3月,就可以制作完成了!”董事长丁立清笑着告诉记者。
38岁的丁立清,是绍兴新生代的纺织服装企业家。就在服装出口生意如日中天之时,他毅然投向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动漫业。
不过丁立清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发展动漫业与挖掘绍兴传统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他撷取绍兴师爷的重要元素,创造性地提炼出《少年师爷》的人物形象——既有传统绍兴师爷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又加入了少年儿童的聪明、机智和正直。2011年4月,该片被评为中国优秀国产动画片。
这个结果让丁立清很受鼓舞。新的一年里,完成第二部(第27~52集)后,他就马上着手制作第三部、第四部。丁立清说:“国家广电总局领导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牢:少年师爷是个‘富矿’,可以长期挖掘下去。发展文化产业,一定比做传统产业更有前途,更有奔头!”
丁立清的新年愿景:让《少年师爷》走出国门,把绍兴文化推向世界。
“阅报老人”翁才德——
精神食粮更丰富
记者何苏鸣、报道组王依友发自台州路桥区田洋街
还是老时间。台州路桥区田洋街上那间杂货店门口,80岁的翁才德大爷又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为自己的“阅报栏”更新报纸。
“2011年的最后一天喽,马上就20年了。”翁大爷边往用门板搭建的报栏张贴当天的报纸,边和一旁帮忙的老伴说着话。《环球时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觉得有价值、有看头的报纸,被整整齐齐贴到门板上。
翁大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戴着红色的鸭舌帽,精神矍铄。自从1992年从路桥机床附件厂退休,这个阅报栏,老人已办了19个年头。“老翁真是不容易,天天都那么早把报纸贴出来。”老李和老张是这里的常客,看到记者,他们夸赞说。
“开始只是一块门板、两份报纸,后来看到来读报的人越来越多,报纸也就越买越多了。”说起自己精心打理了近20年的“阅报栏”,翁大爷得意得像个孩子。现在4块门板、7份报纸,是阅报栏的“基本规模”。
报纸数量在增加,阅读环境也在悄悄改变。为了方便晚上来读报的人,翁大爷在屋檐下装了两盏节能灯;为了让读报的老人能坐下歇歇,他又把自己的小木桌和凳子扛到报栏边……
为什么不一次性把一年的报纸都订了让邮差送过来?“他啊,一下子拿出上千块钱订报纸觉得贵,每天花这五六块钱才觉得开心!”听到老伴“告密”,翁大爷在边上咧着嘴笑了。
他开心地说:“只要每天有人来看报,我就开心,一定会把这个阅报栏办下去。”
大学生农民林海——
食品安全有保障
记者李茸、报道组董时纲、吴桂潮发自嘉兴秀洲区新塍镇大通村
土壤、葡萄园、桃林、天鹅……作为一个来农村创业的“80后”大学生,林海的生活充满了田园气息。上午,记者走进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大通村,林海正在葡萄架下忙碌。
葡萄藤已经枯黄了,只隐隐约约露出几抹白色幼芽,林海正拿着剪刀修剪葡萄。“最近几天,要把今年挂过果的藤剪掉,然后再施有机肥,明年的葡萄会从新枝上长出来。”林海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挥动剪刀。
几年前,学了4年动漫的林海刚刚从大学毕业,成为了杭州写字楼里的一名白领。工作2年后,机缘巧合之下,他拜一位日本专家为师,在大通村承包了100亩地,成立了信乐果业合作社,当起了农民。
有了地,种什么是个问题。“我选择了比较高端的日本白桃和葡萄,它们属于有机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为了保证品质,施肥、驱虫等每个小环节,林海都不敢掉以轻心。
在林海的带动下,合作社吸引了附近的村民,联合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今年8月,葡萄大丰收,一箱葡萄,3串大概4斤的样子,能卖到100元,市场反响不错。不过,由于农业前期投入大,他目前还没收回成本。
说起即将到来的2012年,林海表示,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希望来年葡萄和白桃能大丰收,收回成本。正说着,四只大天鹅突然向我们冲了过来。“小心,它们咬人的,连我都不放过。”林海提醒记者。果不其然,这群天鹅“嘎嘎嘎”地开始围攻起我们来。
受灾户赵建明——
支农力度更大些
记者徐宪忠发自金华兰溪市洲上村
早晨,记者来到受灾户赵建明的农庄内,他与妻子正在捡鸭蛋。看到记者,他高兴地说:“摇摇摆摆八千只白色番鸭,真听话,每晚都为主人产下一个大鸭蛋,这是2011年最后一次捡鸭蛋。”
赵建明所在的兰溪市洲上村,在今年“6·16”、“6·20”两次特大洪水中,全村被淹没七天七夜,是兰溪受灾最严重的村庄。当时赵建明的农庄一片汪洋,1万多只鸭子被洪水冲走,24间工作用房有17间被冲倒,15万只珍珠蚌被吞没,一片狼藉。
而今,记者看到的却是一幅田园美景图。早上7时多,东边迎来缕缕晨光,照射在充满生机的农庄上。农庄左边是一排长长的鸭棚,右边是一个近百亩的池塘。记者与赵建明一起走在塘埂上,鸭棚的倒影与微微水波相映,显得格外美丽。
赵建明说:“过去一年很不如意,仅珍珠蚌、鱼、鸭的损失就上百万。好在洪水过后,党和政府给我家送来了救灾物资和救灾款,又让我从兰溪农村合作银行贷到了30万元救急款。灾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来建材,把倒塌房子重建了起来。”
水灾无情人有情。兰溪市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来到农庄察看灾情,关心指导救灾。赵建明说,今天看到的喜人场面,是大家齐心帮忙和自己努力的共同结果,来之不易。
“新年我有三盼:一盼来年老天爷帮忙;二盼党和政府支农帮农政策力度再大一点;三盼市场上饲料价格稳定,农副产品销路畅通。”赵建明说得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