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1日电(记者 王俊禄)每天清晨上班前,浙江台州路桥区年轻的乡镇干部罗椋尹总要到驻点的沥南村绕一圈,在村头小卖部跟村民拉拉家常,或者问问村里保洁员,有没有谁家新起了房子。
刚工作那会,罗椋尹和大家一样,“驻村不进村,驻村不知村”,偶尔跟村干部电话联系一下。直到后来,村里查出有违章建筑,村干部连同罗椋尹被镇里通报批评。
改变源于2007年镇里开始推行的“驻村百晓”活动。在台州方言里,“百晓”意指生活百事无所不晓,这样的人被称为“百晓生”。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先义介绍说,“驻村百晓”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乡镇干部要对所驻村的低保户、收入支出、发展难题等100道题目的答案了然于胸,这些问题涉及工农业、综治、环保、党建等各个方面。要做到这些,必须要“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仅知道还不行,还得包干解决村里的热点难点问题。
“现在村里有1079人。哦,不对,是1078人,刚刚有一位老党员过世了。”罗椋尹不经意的改口反而得到了镇领导的表扬,“你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
“80后”乡镇干部戴大森驻点蓬街镇八塘村。正因为对村里老百姓的“百晓”,让他危急时刻救出了2条人命。
那是2007年9月中旬,强台风“韦帕”来袭。冒着暴雨,戴大森帮着村干部转移了400多名群众。清点后,发现还少2个村民,大家都开始紧张起来。“他俩靠种菜为生,对自己的菜地非常呵护。我判断,他们很可能保护菜地去了。”听了戴大森的话,大家果然在一处菜棚里找到了这对夫妻,把他们转移到了安置点。
“我们的干部队伍日趋年轻化,一些干部所经历的只是家门、校门、机关门,还不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百晓’系列活动就是要拉近干群关系,解决实际困难。”王先义说。
有困难找驻村干部,在路桥不是一句空话。无论走到哪个村居,映入眼帘的都是醒目的“驻村百晓连心窗”。上面公布了驻村干部、工作片片长和联系片领导的照片、岗位、联系电话,群众遇到难事、急事、麻烦事能及时找到驻村干部。今年以来,路桥区乡镇干部累计走访群众两万多人次,开展送温暖活动460次,落实各类帮扶款项近235万元,为群众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达1.2万多件。
蓬街镇干部郭文琴已在新南村驻点10年。从第一次敲门的惴惴不安,到现在宣讲政策侃侃而谈,郭文琴认为,很多基层矛盾浮上来,缘于干部没有沉下去。
2011年上半年,路桥“血铅”事件发生后,当地开展了环境整治行动,新南村当时是重点村。郭文琴配合村干部,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说,硬是把村里58户人家的小冶炼全部关停。随后,郭文琴又忙着帮经营户转产,转向当地具有优势的缝制设备或塑料制品行业。“环境整治断了不少村民几十年的营生,但我们做得有理有据,所以没有一户反弹,也没有人因此跟干部结下怨气。”郭文琴说。
路桥区委书记郑敏强介绍说,为了督查干部对村情的知晓情况,每到周一,各乡镇还定期进行“百晓问答”,并纳入考核。这倒逼干部下基层,接地气,集智慧,解难题。从效果看,“驻村百晓”切实改变了干部作风,拉近了干群关系,基层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