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海的中国防空博览园开园。(胡建华 摄)
文化下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周建平 摄)
浙江在线01月11日讯 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保障支撑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比较富裕的宁波,今后应该成为文化高地,这是形成新竞争优势的基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认为。他同时也指出:“宁波人有钱了,却没有形成消费高端文化的氛围。如何将文化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融合文化发展,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课题。”
实际上,除了文化消费观念的欠缺,宁波文化生产力与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文化人才总量、层次、结构仍有差距,文化自觉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要解决当前宁波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政策、经费投入、人才机制等多方面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要实现宁波文化事业和产业质的提升,一是全市上下要达成思想共识,发展文化是谋大局、谋长远,要改变文化部门抓文化、经济部门抓经济的格局;二是要组织好统筹、实施、推进规划的构架,把规划中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积极推进重大项目;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深层次矛盾,专题攻关,切实解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四是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发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建设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核心辐射能力,实现新的发展优势。”辛向阳分析。
关键词:政策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从发展路径和举措看,明确规定了政府投入、文化经济、金融支持和文化贸易的政策保障;明确构建了文化发展的“1235”工程,成为推进文化发展的有效抓手,并把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林崇建认为。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实施宁波市文化发展“1235”工程为抓手,推进一批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科学编制年度文化项目建设计划,分解落实任务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项目生成培育机制,实行项目动态管理。
三是强化机制保障。要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将规划落实到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确保文化发展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对规划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
以文化发展“1235”工程为例,在领导、政策、机制上均得到了保障。工程在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实施,由上至下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有关部门继续研究出台关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支持和保护措施,予以政策支持;同时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通过股份制改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申请上市;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政府在产品定价、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管理指导等。
关键词:投入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在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等“六大战略”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仅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资金45亿元。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决定》指出,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强市建设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每年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工程、文化明星工程、精神文明创建等专项资金,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保障。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将投入百亿元资金用于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在政府投入政策上,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建设用地要纳入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之中,公共文化设施土地按划拨方式供地并优先安排,符合法定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取得;逐年增加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和成长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在文化经济政策上,加大对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把文化科技研发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发展总部经济,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区块)、文化创意街区和重点文化企业采取“一园(企)一策”政策,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文化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积极开展优质民营文化企业的上市辅导和推荐工作,支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6至8家文化企业上市。
在文化贸易政策上,采取贷款贴息、项目支持、活动奖励、保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投标、收购、营销、参展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依法完善对文化企业的出境出口审批政策,减少出境出口审批程序。依法放宽与外方合作生产文化产品的审查程序和标准。加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在进出口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版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
关键词:人才
《决定》指出,要大力培育文化领军人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
然而,宁波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领军和拔尖人才严重不足、紧缺专门人才比较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等等。要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必须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人才集聚。
首先是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深入实施“文化人才支撑”战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效落实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着力实施“六个一批”人才、文化创新团队和文艺家工作室等人才建设载体工程,努力建设一批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协作为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持续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为目标的宣传文化人才群体。“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省内领先、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领军型拔尖人才,300名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培育形成20个文化创新团队和20个文艺家工作室,力争有2个以上团队进入国家、省级文化创新团队行列。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队伍轮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文化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大对优秀文化人才的激励力度,对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按照行政奖励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创新激励机制,扩大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引进的领军型和拔尖文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在户籍、住房、职称、薪酬待遇、家属对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向宁波集聚。建立文化人才荣誉制度,加大激励力度,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文化站点工作。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落实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确保基层综合文化站队伍的稳定。给予民间文化人才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技艺大师收徒授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全市群众文化骨干和乡镇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加强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宁波日报 记者 陈朝霞
- 去年宁波2297对夫妻复婚 是10年前的8倍
- 宁波:鄞州长丰地块要打造高档滨江休闲居住区
- 宁波:儿子替爸爸微博上寻老朋友 2小时后人就找到了
- 交通文化建设的“泰顺样本”:在山路上放歌
- 宁波76岁的灵桥拱脚变形 专家建议封桥大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