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2日讯
宁波女大学生献血发生意外的事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主任李莉的关注。
日前,她以提案形式提交了《建议建立无偿献血及受血相关保险救助机制》的建议,建议对献血者和受血者建立一个保险救助机制。
献血不良反应偶有发生
“我看到了媒体上关于宁波女大学生无偿献血后发生意外的报道,觉得有必要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李莉说,这件事不仅对献血者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无偿献血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甚而动摇无偿献血的基础。
全国开展无偿献血以来,我省临床用血都依靠爱心人士的无偿献血,目前已发展到全省年供血180吨左右,年无偿献血总人次达60万左右的规模,仅杭州地区就近17万人次。
“随着献血人数的日益增加,出现意外危险的概率也日益增加。”李莉表示,我省各采供血机构依法执业,优化献血服务,为献血者营造愉快的献血经历。但献血也是一种医学行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仍不可避免,一般情况下症状较为轻微,适当休息即可缓解,不需要其他处理,但是仍无法避免类似宁波女大学生这样意外的发生。
据省血液中心统计,临床用血70%依靠街头流动无偿献血者,其余30%依靠团队献血,高校学生、公务员和部队为团体献血的主要人群。在无偿献血者中外来务工者和高校学生这两个群体,没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
用血安全面临巨大考验
除了献血者,李莉在调研过程中还关注了受血者的用血风险。
省血液中心统计显示,2006年省血液中心为临床供血29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床位数的不断增加等,2010年临床供血迅速攀升到47吨。迅速上升的临床用血量,也给用血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李莉在调查中发现:我省在献血人群中发现的HIV病毒携带者2008年为49例,2009年为64例,2010年为93例,呈上升趋势,血液安全形势值得关注。
对于血液安全,我省采取很多办法,譬如核酸检测技术等,但“窗口期”是个世界性难题,至今还无法完全避免,因输血感染疾病的情况偶有发生。此类事件中,在血站和医院不存在操作过错的情况下,受血者的医疗费用将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给受血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我觉得血液安全应当包含无偿献血者的安全和受血者安全两个部分,本着人道的精神和社会的关爱,探索建立一个关爱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的保险机制非常有必要。”李莉说。
三方参与为献血者和受血者护航
在多方走访中,李莉提出“建立保险和救助两套机制,即建立血液相关保险机制和血液相关救助机制”的建议。
在保险机制上,建议分为无偿献血者保险和受血者保险,针对全体无偿献血者,建议设立包含意外伤害赔偿和医药费用补偿的保险,保险时限和金额视具体情况来定。
针对全体受血者,建议设立包含输血意外及输血感染疾病补偿(窗口期)的保险,保险时限及金额也视具体情况来定。
以上两套保险机制的经费来源,李莉建议由三方来参与,即政府财政、互助金提留和保险公司赞助。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血液中心曾经在去年12月推出过为期一个月的针对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的意外保险,并且在今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针对全省无偿献血者的交通意外保险。我省已经在探索保险机制,正在考虑推出更多的关爱措施。
除了依靠保险,李莉建议政府救助机构也应当参与到血液相关救助机制中来,建议通过政府财政、民政专项、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四种方式,为献血发生意外人员和输血意外及输血感染(窗口期)人员,根据伤残情况,核定发放救助金,提供人道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