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这几天被出席会议的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唯有民富,方能让百姓品尝到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一个“先”字,更是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真正将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我省代表、委员展开解读。
(一)
“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刘向《说苑》
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当这8个字掷地有声地在省人民大会堂响起时,坐在台下的省人大代表、桐乡市濮院镇红旗漾村党总支书记周阿龙精神为之一振。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他最喜欢听的便是如何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富民”蓝图:探索促进农民普遍增收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口袋富了还不够,我们希望脑袋也富。”周阿龙代表说出了百姓呼声。既要“富之”,又要“教之”。这是百姓的新期望,也是对为政者的新要求。在上项目、搞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教育和新风尚的引领。富而思进,富而崇文,才是真正的殷实幸福。
(二)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论语》
在人们看来,“寡”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但“不均”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省政协常委、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郑祥福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讲求的是效率;富民为先,讲求的是公平公正,是为了让最大多数人富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做到让最大多数人富起来?“关键还是要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这些再分配机制上体现公平。”郑祥福委员分析,蛋糕正在逐渐做大,政府应该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将蛋糕转化为百姓福利,实现百姓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特别是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着重建立健全民生诉求表达机制、民生问题决策机制、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评价考核机制。
“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不少代表、委员看了政府工作报告后高兴地表示,2012年我省计划实施的一系列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将为群众带来新的福祉。
(三)
“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
——郑观应《盛世危言》
“以人为本一直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政府的施政理念,但是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富民为先,可能就会成为比较空洞的话语。”省政协委员、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把它具体化了,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再是单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
如果说单纯的经济增长是检验发展的一种指标,那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检验标准则必须发生转变,民生福祉是否增长应当成为发展的新内核。这正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但是思想上的认识如何转化为施政的自觉,董明委员提出,根本还在于政治更加民主,体制更加健全。“畅通人民利益诉求渠道,提高人民话语权,从体制上加以保障,那么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