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7日讯 回访安徽返乡民工汪木清,我们坚持了7个年头。
工作还是那个工作,收入也还是那些个收入,家还是原来的家,家乡有了点小变化,最大的变数在于初入社会的女儿。这几句话是2011年汪木清的生活速写。
女儿工作后,家里买了一套豪华的家具
和摄影老陶开车三个半小时,来到汪木清的老家安徽省广德县东亭乡阳太村,这一天,正好是汪木清的老公张明德放假的第二天,夫妻俩刚从张明德教书的东亭乡赶回阳太村。
“只要张老师开学,我们就住在东亭,平常除了来看看我爸爸,基本上都不回老屋了。”汪木清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在东亭租了一个小院子,两室一厅,一年租金2000元,“我在东亭给人烧饭,打打工,赚点零花钱,这样能照顾到张老师。”
我看到厅堂里放了新买的豪华餐桌,带转盘,大理石桌面,据说3个壮年男子才从货车上抬下来,配上十张镶嵌大理石的凳子,有点寒碜的客厅立刻富贵起来。
夫妻俩在2011年为新修好的小房添了最后两件大家具,一个就是这张大桌子,还有一个是三扇门的大衣柜,挺洋气的栗壳色。两件家具花了夫妻俩近4000元钱,虽然比城市便宜,但还是他们去年几乎最大的单笔支出。
“本来没打算买这么奢侈的桌子和柜子,但是女儿都工作了,我们两个省下一笔交学费的钱,就咬咬牙买了。”张明德告诉记者,“今年再赚点钱,换个平板的大电视,家里看着就现代化了。”
三分之一的人家,今年不回村里过年
村里的生活不太一样了。往年村里的支柱产业竹子加工,几乎已经没有人在做了,只有汪木清的小弟弟还在砍竹子,一天赚150元左右的体力钱。庄稼也几乎没有人种了,苗木产业成为新的赚钱方式,村里很多人种香樟和桂花树,通往汪木清家的路上就有很多苗圃。
而村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你准备给孩子在哪里买房?
记者和汪木清的4个老乡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张阿姨说,孩子要结婚了,家里准备给他在安吉买房子,18万的首付,家里借了钱只凑到10万,还有8万没有着落,正发愁呢。
汪木清的小弟弟家今年新装修了房子,也在准备女儿的婚事。为了省钱,汪木清的小弟弟自己既当泥工又当瓦工,夫妻俩还打起了门前两棵树的主意:一棵10年左右的香樟据说可以卖4000元,还有一棵胸径20厘米的银杏,可以卖到上万元。如果实在没钱,他们打算把门口的树卖了。
而在乡村的路上,汪木清说得最多的话是:“这户人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上海买了房子,一个在安吉买了房子,都不回来住了。”“这户人家孩子出国了。”“这家房子买在广德,可能回来走亲戚,但是很少住了。”
很多老人跟着孩子的房子一并迁徙了。“孩子在哪里,老人就到哪里过年去了。”汪木清算算,今年三分之一的人家都不回村里过年了。
女儿不愿回家乡,汪木清叹着“我说不动她”
女儿未来的家,也是汪木清最担忧的事情,一挑起话头,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和全中国大部分的“准丈母娘”一样,她头痛的是女儿的房子。
“女儿2011年6月毕业,她挺争气,考了导游证,还考了教师证,英语专四。”汪木清细细数着女儿的“简历”,“她本来想考广德有编制的老师,但是几百个人里才招5个,没考上。后来在私立学校当了几个星期的英语老师,收入还可以,但是她想到大城市闯闯。我们也拦不住她,8月份,她去了杭州,在一个外贸公司工作,房子是她在杭州的一个表姐帮她找的。我们也只能先随她。”
汪木清很想让女儿快点安定下来,买房,结婚。
“她要是回广德就好了,广德这两年发展得挺快,如果回来做外贸,工资比杭州高。”对于女儿的未来,她有自己一笔账,“回广德,我们还能帮她凑个首付的钱,他爸爸退休以后,我们还能呆在老家。离得近,以后有了孩子我还能去帮忙。”
“如果她在杭州落脚,我们就一点都帮不上她,只能看她自己的本事了。太苦了。”汪木清说起这件事,眉头就没展开过,这场母女的战争,女儿暂时获胜,“女儿说,杭州真好呀,这个地方来对了,我说不动她。”
今年,汪木清的女儿张蕾要到十二月廿八左右才能回老家。
我问汪木清,以前你在杭州打工,现在张蕾也在杭州打工,你觉得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
汪木清说:“我们这代人,根就在老家,房子就在这里,在外面赚钱,就是为了回家过得好。但是孩子们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打工就是为了扎根,房子买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回来的心思淡了。”
漂在杭州的“候二代”,想着融入这个大城市
记者从安徽回来,带着汪木清夫妻的嘱托,去看望来杭州不到5个月的张蕾。她租住的房子地段很好,滨江的彩虹城,高级公寓里的群租房,房子被隔成6个单间,2个卫生间。房子挺干净,大门上贴着公寓公约。
张蕾住在有阳台的一间,是整个群租房里最大的一间,只有一张床、一个简易衣柜、一张小电脑桌、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折叠式的小饭桌放在阳台上,上面放了一台电磁炉、几个碗、几双筷子,还有包装好的娃娃菜。
月租750元,房租张蕾是伸手向父母要的。“工资2000元一个月,吃吃饭就没有了。”张蕾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还要买衣服,大学的衣服上班穿不太合适。”
同行的摄影记者已经拍了张蕾6年,他评价说:“张蕾确实洋气了很多,和往年不一样了。”
“上班地方很近,走路15分钟就到了。中午在单位和同事拼桌吃饭,晚上偶然回来自己做饭。”张蕾说,她虽然来杭州几个月了,但是很少去传统主城区走走,“就是国庆节,当了几天兼职导游,带人去西湖边玩了几天。表姐带我去解放路逛了逛。”
平时,张蕾最熟悉的地方还是滨江的垃圾街,“过江不方便,就边上几个地方走走。买东西可以上淘宝。”
我很奇怪,只来了杭州半年不到,几乎没在主城区生活,平时就宅在家里,小姑娘怎么就爱上杭州这座城市了?张蕾想了很久,说:“我也不知道,就是喜欢,大城市,看着也干净。”
我问她:“你知道你妈希望你回广德吗?在杭州他们帮不了你。”
张蕾说:“我想闯闯,这么回去不甘心,而且我一个表姐、一个堂姐都在杭州,也过得不错。”她的眼睛里,都是憧憬。
【记者手记】
第一次见面时,汪木清最大的心愿,是“再苦也要让女儿上大学”。
2006年,女儿考上大学,小山村家家户户做起竹加工生意。
2007年,丈夫去县城教书,但竹席生意越来越难做。
2008年,汪木清这一年过得还行。
2009年和2010年,把老平房装饰一新。
2011年,女儿要毕业了,工作爱情都得操心。
这样的家庭太普遍,儿女初长成,一个三口之家面临着第一次“裂变”。
孩子回老家工作,生活会更轻松;去大城市打拼,意味着有更多机会。两代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考量。因为吃过背井离乡的苦,父母希望儿女回到老家安营扎寨。
张蕾的生活是另一种漂,宅在出租屋,还没融入这座城市,向往城市的繁华,想要扎根,过一种不同于父辈的生活。
汪木清是第一代的候鸟,现在已经回到老家的“巢”里,成为守巢之鸟,守候女儿的归期;张蕾不算是“候鸟”,家里培养她成为大学生,脱离流水线的打工生活,虽然也许工资还没有工人高。但是作为已经成为白领族的“候二代”,他们漂在大城市,等待扎根城市的机会,这是一个家庭蜕变的契机。
- 春节大展看过来 全省各地洋溢浓厚文化年味
- 学生客流刚走民工流启动 杭城四大车站今日客流量达9万
- 宁波春节后有218场招聘会 比去年增加71场
- 春节宁波城区可燃放烟花爆竹18天 "爆竹伤"须预防
- 安徽民工辛苦攒下的1万元被偷 永康三小伙见义勇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