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
休闲娱乐好去处
正月十二,走进长兴县玄坛庙村。在面积2000平方米的村文体活动中心里,村舞蹈队队长姚方琴正带领着几十名妇女在跳广场舞。
“跳舞让人身材好,心态也年轻,以前身材像钢板,现在很多成了杨柳腰。”姚方琴笑着说,“自从村里投了400万元建起文体活动中心后,大家都上这儿来打乒乓球、打篮球、溜旱冰、免费上网看电影、唱歌听戏,热闹得很。”
水无渠不流,戏无台难唱。过去几年,是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除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温州大剧院、湖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宁波博物馆、丽水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等一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外,我省还以农村为重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由此基本形成。到2011年底,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85%的行政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超过70%的行政村有了农家书屋和图书阅览室,城乡居民走出家门就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节目翻新花样多
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百姓参与文化活动有了好去处,但要让群众真正享受到“高水平”、“可持续”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探索建立起一整套长效机制,让文化设施硬件充分运转起来。
近年来,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省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
在城市,文化节目花样多。浙江歌舞剧院与浙江音乐厅推出了“赏心乐事”系列音乐会,隔三差五向市民推出数十元低票价的高雅音乐会。同时,“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进校园巡演、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新年演出季、公共图书馆讲座专栏联盟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在全省轮番上阵。我省还在率先实现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大力实行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在乡村,城里文化送下来。仅2011年,全省就送戏下乡2.1万余场,送书下乡181万余册。源源不断的文艺下乡、每村每月一场的免费电影、免费借阅定期更新的图书,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润。
过去,镇、村图书馆、阅览室库存图书少、更新速度慢,影响了农民借书积极性。近年来,我省在嘉兴等地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镇、村图书馆的图书都由市图书馆统一采购、编目、配送,每个月轮流更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借阅到最新的书籍,镇、村图书馆越来越红火。
我的文化我做主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竞相迸发,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送戏下乡的观众,而且成了舞台的主角。
自2008年我省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以来,全省已经建立了2.6万余支业余文体队伍,聚集了5万多名业余文体骨干,每年开展活动50多万场次。全省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1万余人次。
这些来自民间、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让最基层的浙江人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快乐。在嵊州市,活跃着8000名民间文艺骨干。去年,嵊州市三界镇北街村舞蹈队把种文化大赛银奖的5000元奖金交给村里作为公益资金,村妇女主任吴水朵笑得很开心:“我们不是为钱,是为了快乐——让别人快乐,让自己快乐。”
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遍布浙江的群众文化,不仅浸润着百姓生活,它更像一根强韧的丝,串起零散疏离的个体,使他们在集体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滋养着一方文明。
- 浙江公布征地补偿最低保护标准 地方调整要先听证
- 天山南北育新苗——浙江教育援疆纪事
- 浙江"绿剑"为农民挽回损失819.7万元 依法护农作用显现
- 浙江省新闻界新春联欢会隆重举行 茅临生出席并讲话
- 2012浙江省新闻界新春联欢会召开 深入开展走转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