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网供图
浙江日报讯 户外温度接近0℃,施星仁也没有闲着。这几天,他正忙着教农户们修剪梨枝。
在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科技特派员施星仁是农民最欢迎的人。在浙江,有1200多个像施星仁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他们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有的还将科研项目带入农村,开展科技创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本月,备受关注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主题依然是“三农”,这也是一号文件连续9年持续关注这一领域。农业科技创新,是今年的关键词。科技特派员这种模式,也在一号文件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浙江日报记者与科技特派员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触摸春的气息。
现场
八里店:大棚里的农技课
科技特派员不局限于一村一镇,哪里农民需要,就服务到哪里
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让自己地里多产出,这道理农民明白。可现实中,却不那么容易。在现有的资源环境下,怎样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趋势,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农业科技创新。
在一号文件里,明确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重点。而在浙江湖州八里店镇,一年多以前,已经悄然开始了一种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1+1+N”的实验
“不对,不对,这枝不能剪!”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庄的棚架梨示范园里,施星仁正在教周边的农户修剪梨枝。“教授说了,尽可能让枝丫按照360度均衡地分布同一平面上,这样能充分利用阳光。”在施星仁的指导下,5位农户很快都学会了。他们先一一将有虫眼的枝条剪掉,再按要求整理树型。
施星仁是吴兴区的科技特派员,也是八里店镇的农技指导员。他口中的“教授”,是浙江大学的滕元文教授。滕教授是八里店南片桃李产业联盟的特聘专家,这50亩棚架梨园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建起来的。
施星仁说,棚架梨园所依托的,正是一种“1+1+N”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即1名特聘专家加一名农技人员,服务N家农业企业或专业种养殖户。
2010年,湖州八里店南片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为了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当年就建起了农技推广联盟体系,组建了桃梨、蔬菜、水稻、玉米、特种水产等5个产业分联盟。
施星仁骄傲地告诉记者,他是桃梨和蔬菜两个产业联盟的农技指导员。
“联盟的作用就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吴兴区新农办副主任施国强介绍,通过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和推广,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
田埂边的专家
记者走进大棚时,蔬菜产业联盟的特聘专家汪炳良正在向菜农传授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栽培管理以及蔬菜肥水管理技术。而施星仁的周围,也有很多菜农围着,咨询一些最近种植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110多个农民到施星仁的基地——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培训。这几天,包括汪炳良在内的5位浙大教授正好在吴兴区对蔬菜、玉米、桃梨等各产业现状进行摸排,施星仁抓住机会,请汪教授来到基地,现场请教了穴盘育苗的问题。
“每天都有农户打电话给我,除了试验区的,附近织里镇、环渚乡、埭溪镇的农民也会打来。”施星仁说,“科技特派员不局限于一村一镇,哪里的农民需要,就服务到哪里,我们就是‘田埂边’的专家。”
去年4月,杨溇村沈阿前给施星仁打电话,语气焦急。他说自家的甜瓜没法座瓜,全部掉完了。施星仁挂了电话,马上赶到杨溇村,没想到,当地五六个农户的甜瓜都出现了这种状况。进大棚一看,施星仁判断出甜瓜得了蔓枯病。“没有及时整枝,透光不够,通风不够,棚里湿度偏大……”在他的指导下,农户们马上施了叶面肥,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并学会了预防的办法。
有时,施星仁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时候,他就会联系浙大的教授。“有的是电话里请教,技术性太强的话,就请他们到现场指导。”施国强说,在新型农技推广联盟体系下,专家和农技人员会经常一起交流各子项产业联盟的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共同解决难题。
目前,在湖州八里店南片试验区,防虫网覆盖栽培速生叶菜、鲜食玉米套种黄樱椒等很多新技术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记者 秦军 通讯员 沈洁 报道组 张蘋
背景
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
2003年初,省科技厅、省农办、省财政厅等部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派遣科技特派员的建议和工作方案。2005年,此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开。
记者日前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我省自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与扶贫工作结合,至今向全省1279个乡镇都派遣了科技特派员,实现了“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截至2010年,我省累计派出特派员11361人次,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310项,推广新技术1495项,引进新品种1996个;创办农业企业143个,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及专业协会348个,创办利益共同体118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3家;发放各类科普资料72万份,培训农民32万人次。
2011年,我省又派出1279名科技特派员,支持19个法人特派员和120个团队特派员与地方结对,服务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创新对促进浙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陆遥)
微言三农
以一技之长,助收成满仓
@俞卫星(永康石柱镇农业科技特派员):
我指导实施的几个水稻示范片,去年达到最高亩产936.9公斤,创下我省单季稻单产最高纪录。今年,我想争取让石柱镇的稻田平均亩产提至550公斤。作为永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我做了27年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做农业辛苦,种农田不易;能以一技之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看到稻谷满仓,这是农技人员的光荣使命。
@赵阿勇(遂昌垵口乡农村科技特派员):
先容我做个广告,在海拔800米的遂昌县垵口乡小岩村,有一种毛黄皮黑、脖长脚细的土鸡,体内含铁量特别高,很有滋补价值。我把它叫作“黄金鸡”,有机会你们一定要来尝一尝。在浙江农林大学,我从事的就是畜禽养殖研究。2009年,我来到遂昌,这里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畜禽。于是我就指导村民,通过地方优质品种“黄羽乌骨鸡”来培育“黄金鸡”。现在,当地已经培育出2000多羽“黄金鸡”。今年,我会对“黄金鸡”的鸡肉品质、营养指标等环节进行测定,同时进一步指导农户规范养殖,为以后顺利打开市场做准备。
@郭群利(浦江黄宅镇农业科技特派员):
去年,我成了黄宅镇勇进村的科技特派员。我在村里建成了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以示范方为载体,从选种、施肥到管理、收割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我把自己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民,不仅说给他们听,还做给他们看。现在勇进村开辟了215亩新品种示范基地,亩产在600公斤左右,农民从生产标准化中尝到了甜头。今年,以前没有种植水稻的农户也来找我联系,希望在今年实行统一育秧时,也能带上他们一起进行培育,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孙华(常山何家乡农业科技特派员):
我是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在担任科技特派员之前,我也经常到农村去考察,尝试和农民交流沟通,但效果不好。2005年,我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之后,带着项目去,农民才乐于和我们掏心窝子。在常山的7年里,我一共实施了鲜食大豆新品种植示范与推广、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及优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8个科技产业化开发项目。田野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只有把脚真正踩到田里,面对面和农民交流,农业科技创新才不会和实际脱节。
@邵力(景宁鸬鹚乡农村科技特派员):
最近,我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我在景宁交的农民朋友。其中志强稻田养鱼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国英,已经是第三次来找我讨教养鱼的问题。我在宁波大学从事水产养殖研究,2009年,我作为省科技特派员到了景宁。我跑到了偏远的鸬鹚乡,建设稻田养鱼基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我特别留意这样一句话: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构建社会化创业体系。今年我会和其他专家一起,帮助景宁建立标准化的鱼苗繁殖基地,推动稻田养鱼的产业化进程。
@白堃元(缙云胡源乡农村科技特派员):
听说这几天又要降温了,我心里放心不下这里的黄茶基地,于是推掉了过节的应酬,从杭州赶来给茶农开了一堂黄茶防冻的讲座。作为指导茶叶种植的省科技特派员,2004年,我从中国茶科所来到缙云,8年时间,让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发现并成功培育出了缙云黄茶。这一全新的茶叶品种,每斤市场价接近万元。黄茶的培育和种植,离不开科技。我坚持把课堂搬到村里,对茶农现场培训,新的一年,希望能冒出更多的黄茶致富带头人。
@冯博杰(常山东案乡农业科技特派员):
我2008年到常山县东案乡蹲点,当地农民对油茶的管理极为粗放,油茶林产量非常低,每亩产油仅3至5公斤。油茶地产林改造技术难度不高,可要转变农民世代形成的理念却不容易。怎么办?那就做给农民看,让效益说话。我们建了1000亩油茶标准化生产项目基地,一年后,示范基地油茶亩均增产10公斤,当年就带动农民增收144万余元。这样一来,农民管理油茶林的积极性就来了。近两年,整个东案乡实施低改的油茶林面积已经超过5000亩。(记者 毛广绘 于洪海 徐贤飞 通讯员 胡江平 谭孝军 方镖 黄马强 整理)
- 来自乡野的呼唤:手无良种心里慌 新品种谁来帮推广
- 浙江省农业厅:六成新增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
- 浙江将建大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 浙江将建1000家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