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大潮冲击,建起最长跨海大桥
获奖项目: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
对话人: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吕忠达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造桥前,有专家称,要在此处造跨海桥,难于上青天。大桥要造在杭州湾的强潮海域带。杭州湾的最大潮差7.57米,最大流速5.16米/秒;大风大雨大雾频发,灾害天气对施工和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软土厚,冲刷深,沿线浅层气富集,地质条件复杂;海水对结构腐蚀严重,耐久性问题突出;南岸滩涂长达10公里,潮汐涨落,施工难度大。
要在这样的一个强潮地带,造出一座全长36公里的大桥,是一项极具开拓性、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程。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后,吕忠达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突破常规的创新思路。首次采用四片梁承载的超重型梁上运梁、大直径超长变壁厚螺旋焊缝钢管桩等创新技术;首次系统提出了“基本措施、附加措施和监测及评估措施”的重大混凝土工程耐久性体系等理念。
这些创新方法,成功解决了跨海长桥建设的技术难题,建造出一个寿命长达百年的“世界第一长桥”。
避免白血病人过度治疗
获奖项目: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及推广应用
对话人:浙医一院血液科主任金洁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危险度大,死亡率高,老百姓称之为“血癌”。得了血癌,如果没有经过特殊治疗,病人的生存期仅为3个月左右。如果治疗不完善或进行不规范的治疗,患者及其家庭更是人财两空。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金洁带领研究组创建了一种精准分型治血癌的新方案。在国内最早系统地创建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危险度分层和预后监测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指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治。
“我们对所有病人都进行白血病形态学、染色体、融合基因等的检测,还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析,然后把病人分成中危、低危、高危三大类,其中中危、低危病人做联合化疗,而高危的病人,建议做骨髓移植。这样就减少了病人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同时也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需要治疗的病人身上。”金洁说。
据了解,这项技术所覆盖的浙江、江苏两省数十家医院,每年有3000多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受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