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现场,祖孙三代“女儿”在参加完祠堂祭祖后,用手机合影留念。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处置平台的工作人员在接听老人的诉求。
70岁的沈云霞(右数第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和票友们练习越剧《三看御妹》。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余氏宗祠的祖宗画像旁,张贴着两张大红纸。上面书写着受到村里表彰的112名“好女儿”和94名“好媳妇”的名字。
红榜与祖宗画像同列一墙,接受人们的瞻仰,这无疑透露出这个名叫余家山头的村庄之期许:愿守望孝道的文化传承与余氏宗脉一道源远流长。
余家山头村位于柯城区万田乡,紧挨着衢江。村子虽小,却因为特殊的“女儿节”民俗远近闻名。
600多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八,村里外嫁的女儿都会在这天回村,到宗祠祭祖,回家探望父母,聊聊家常,尽尽孝心。
置于城市化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源自农耕文明时代的民俗,事实上又面临新的命题:今天,我们如何尽孝养老?
回溯衢州孝道的历史,不难发现,自周王庙衍生而出的慈孝文化已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城市精神,而柯城区府山街道探索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下城市现实孝道的样本。
底色·周王庙
孝子传说,融合传统孝道的人文精神
相较于热闹的商业街来说,位于衢州市区水亭门城楼的下营街是宁静的。老人们靠着老房子的墙根,打着盹晒着太阳,身后的弄堂里不时传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偶尔走过一只轻手轻脚的小猫,那神色似乎也是悠闲的。
周宣灵王庙也静静地伫立在这条路上。里面斑驳的沧桑印记书写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静静掩映在这里的青砖黛瓦中,浮沉在藻井和额枋的纹路间,融化在墙上“二十四孝”的木雕故事里。
周宣灵王庙又称周孝子祠,是为奉祭南宋孝子周雄而建。周雄“闻讣立逝”的故事,在这里已经口耳相传了八百多年。
传说周雄的母亲久病不愈,他谨尊孝悌之道,亲尝汤药,日夜服侍。24岁时,周雄沿衢江坐船前往婺源五王庙为母亲的病情求祷,在返回衢州途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因过于哀伤,哭泣而死,死时直立不倒。
后人被他的至孝精神所感动,就在衢江附近建立了孝子祠,以此来纪念他。“人之行,莫大于孝”。伫立江畔,望白浪成行,一江春水在脚下奔腾不息,将周孝子的故事传唱千年。
事实上,周王庙存在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弘扬孝道。庙内的前殿内的正中,高悬一幅巨大的“孝”字,时刻提醒来者,勿忘行孝。
去年,衢州市评出首批16处孝文化教育基地,主办方特意将授牌仪式放在周王庙举行。这无疑在孝道文化的杰出典范中,凸显了周王庙的崇高与荣耀地位。
坚守·女儿节
在新时代,传承古老孝文化内涵
以周雄为榜样,人人做孝子,讲孝道,这是祖先寄托周王庙留给后人的人文精神。
当这种精神融入余家山头村,便出现了如“女儿节”般的孝道传承。
2月9日,又是农历正月十八,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如期而至。
走在村中的小路上,那红红的灯笼,回娘家的女儿们,流露的是衢州孝老传统温暖的一面。
这一天,58岁的村民余冬妹不到5点就起床了,她先去自家菜地转了一圈,摘回来一篮子绿油油的青菜,又把屋檐下挂着的腌鱼腊肉都取下来。她说,女儿和婆婆都爱吃她做的腊肉炒菜心,往灶膛里添了几把火,嘴里言语着:“一定要当天摘的青菜炒出来才好吃。”
厨房里的事务暂告一段落,余冬妹又来到卧室,帮着96岁的婆婆琚坑头娜穿衣梳头打扮。今年“女儿节”前,村两委出钱给村中70岁以上老人都定制了一套亮丽的唐装,琚坑头娜领到了一件花团锦簇的大红棉袄。
嫁过来的30多年来,儿媳妇余冬妹从没和婆婆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她也是今年村里受表彰的“好媳妇”之一。谈及“孝道”,余冬妹有着自己质朴的见解———“每个人都会老,孝敬老人就是善待以后的我们自己。”
饭桌上,吃着儿媳和孙女亲手张罗的饭菜,琚坑头娜开心得合不拢嘴。或许,只有在琚老太舒展开的每一道皱纹的沟壑里,在余冬妹淳朴微笑着的面孔上,才能理解余家山头村对“孝文化”有着怎样的坚守。
“女儿节”,这个专为女儿而生的习俗,经过一代代的薪火相传,过滤了繁文缛节,遗留下文化精髓,那是从中华民族漫长的农耕文化中繁衍出来的遥想,是一种文化守望,一种精神期盼。
伴随着村头迎女儿的阵阵锣鼓声,这一份从古至今的孝心,从来没有淡去。
有感于“女儿节”的独特风俗,衢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叶裕龙特地赋诗一首:“百家女媳百枝花,会聚佳期织锦霞。彩凤齐鸣扬孝道,浙西民俗一奇葩。”
- 孩子失踪三天两夜陌生人帮忙找回 在衢州感受温暖
- 雷锋精神在身边 衢州江山“最美警察”受表彰
- 衢州查获特大运输毒品案 后备箱藏3公斤冰毒
- 衢州市人大代表毛剑霞:开好三张处方推进基层医改
- 衢州市政协会议收到提案434件 社会建设提案占一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