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贡纸”制作传承人余丹丹(左二)。
用“开化纸”印的清雍正年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古代造纸流程。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2月15日,导演蒋绍春率领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专题摄制组,赶赴开化县村头镇拍摄“开化贡纸”遗存,探索古代的手工造纸艺术。
衢州造纸,历史悠久。发展至明清时期,郡内纸槽林立,从其业者甚众。至清末民初,已成当时衢州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明清衢州所产之纸,名品甚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化纸”。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关于“开化纸”的由来及其产地,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以本文揭开曾在中国制纸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开化纸”之神秘面纱。
曾被认为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浙江右参政陆容(1436—1496)在他的《菽园杂记》中,曾详尽记载了当时衢州常山、开化的造纸术:
“衢之常山、开化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造法采楮皮蒸过,擘去粗质,糁石灰,浸渍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复蒸之。濯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簾承之。俟其凝结,掀置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板制为案卓状,圬以石灰而厝火其下也。”这段记载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衢州造纸的过程,从原料、配料到制作工艺,都有很高的经济史料价值。
常山球川是明清时期造纸业极其鼎盛的重镇之一,素有“纸都”之美誉。在球川球川溪,十里长堤的溪滩上,曾经晾满了做工精细的白纸,如覆地白雪,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人入胜,故称“球川晾雪”。
明清衢州所产之纸,名品甚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化纸”。“开化纸”,原系明代纸名,又称“开花纸”、“桃花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堪称“一金一玉”。
传世的“开化纸”纸质细腻,洁白光滑,簾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好,受墨乌亮,柔软可爱,一般人甚至往往将它误以为是宣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和武英殿以及扬州诗局等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尤其是乾隆盛世时期的“开化纸”,品质极优。近代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开化纸”由于印出的书籍高雅大方,美观漂亮,所以历来受到藏书家的追捧,价格也极其昂贵。
大藏书家陶湘(1871-1940年)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清末官至道员,后进入实业界、金融界。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应聘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他收书数十年得书三十万卷,凡遇“开化纸”印本,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化”之誉。陶湘著有《清代殿版书目》、《武英殿聚珍版书目》、《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等,其中多涉及“开化纸”印本。
1932年,瑞典亲王访华参观北平(京)故宫时,见到乾隆时期用“开化纸”印刷的“殿版书”,十分惊讶。他说:“瑞典现代造纸业颇为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的‘开化纸’。”
- 央视关注杭州楼市 本网解读成本价卖房
- 杭州阴雨天出名上央视 这拨雨要断断续续下到三月
- 杭州阴雨天出名上央视了 这拨雨要断断续续下到三月
- 蔡奇:央视走基层播出“城管来了”
- 蔡奇:央视走基层播出“城管来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