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曾远销国外,能赚很多钱
金通河今年65岁,是当年村里第一批学会刻纸的村民。他说,他记得很清楚自己开始刻纸是在1965年,因为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刻纸原本并不是玉环本地的产业,而是有人从外面引进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多一条赚钱的路子。
不过,刚听说这个玩意儿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做,特别是金通河。“我那个时候才18岁,小伙子一个,让我去刻纸,总觉得像是姑娘家做的事。”金通河说。
但是,当他了解刻纸赚的钱比干重活多很多时,他又有些犹豫了。
想了两天,他决定试试看。
金通河说,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刻纸完成以后,有什么用途,只听说去卖钱,而且是卖到外国去,因为外国人很喜欢来自中国的手工艺术品。
就算卖到国外去,是不是真的能赚钱?一个月以后,他通过刻纸,赚到了40元左右。因为还是学习期,这个收入已经很高了。第二个月,他又赚了60元。也就是说,他每天通过刻纸,平均能赚2元。而当时,一个做木工的成年人,一天能赚的钱是1.5元,付出的体力不知道要多几倍。
当然,金通河是第一批刻纸村民中,赚的比较多的。
因为有了这个先例,想用刻纸来赚钱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上至金通河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村民,下到小学刚毕业的孩子。
15岁的李万明就是其中一个。
赚的比父亲多,索性连书也不读了
李万明接触刻纸已经是两年以后了,当时他15岁,那年下半年就要读初中了。放暑假的时候,他跟父亲说,想给家里赚点钱,去刻纸。不过,身为木工的父亲并不同意,告诉他这不是男孩子应该干的活。
但李万明还是瞒着父亲学起了刻纸。不到一星期,他就学会刻一幅复杂的图案了。跟一起学的村民相比,他学得很快。一个星期以后,他每天能赚到两三元钱了。这个收入,比他父亲的还要高。
赚钱以后,李万明才敢告诉父亲。“我父亲看到我赚到钱以后,也没再说什么,因为确实我赚的比他多。”但是,让李万明想不到的是,两天以后,父亲居然找他谈话说,希望他不要念书了,就刻纸赚钱补贴家用。
“我家里一共6口人,有3个姐姐,那时就靠父亲一个人工作赚钱养家。可能是看到我赚钱比较多,父亲就希望我辍学。”李万明很清楚家里的情况,就同意了父亲的意见,专心刻纸,再没想过上学的事。
等开学的时候,老师上门来请李万明回去上课,但父亲坚决反对。
“现在想想,有些后悔,如果当年能继续读书,现在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李万明现在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他明白知识很重要。“可是都过去了,就当是一种记忆吧。”
老师傅们担心刻纸工艺失传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几位刻纸师傅都展示了各自的绝活。
起刀、落刀,切、推之间,原本画在纸上的图案就慢慢跃然而出。虽然师傅们都说自己有二三十年没用过这门手艺了,但他们手法一点也没生疏,一件作品很快就能完成了。
“以前大家学这门手艺是为了谋生,在那个年代混口饭吃。现在,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没有年轻人要学这个东西了。”李万明说起这门手艺,总觉得有些遗憾。
作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他分管村里的文化艺术类工作,但是如何保存刻纸艺术,让他犯了难。“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李万明说,他希望这门技艺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辈都能看到漂亮的刻纸艺术,但是现在没人愿意学,也没有谁知道能用什么办法把这个手艺完整地保留下来,能拯救这门即将消失的艺术。
就像李彩娟的丈夫,在看到妻子展示当年的作品时,他说,这有什么好看的,没人会欣赏的,通通扔掉算了。
但是,在记者看来,所有保存下来的作品,都是那么漂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