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创造经济效益也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开发区怎么治理?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水洋化工区从繁荣到消亡再到转变的过程,成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缩影。
化工区成为当地“第一臭”
低门槛带来高污染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海中部地区凭借地区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建成了多家医化企业。发展鼎盛时期,有32家企业入驻临海中部,快速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形成“水洋化工区”。化工区诞生曾被称为临海经济的“水洋速度”。但是,发展是有代价的,大量环境资源被占用。
当年,为了招商引资,台州市引进的项目在产品结构、污染防治、环保“三同时”等方面一律“低门槛”,堆起“金山”的同时,也相应产出了“高污染”。
医化产业恶臭污染严重,车辆经过会关窗,行人路过会掩住口鼻。人们给水洋化工区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台州第一臭”。随着周边区域功能转换,环境容量日益缩小以及政策的不断收紧,难以改善的污染问题成为水洋化工区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水洋化工区应该何去何从呢?
恶臭真能彻底根治?
整合后的企业全部关停,政府帮助企业转型
2004年,浙江省列出首批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水洋化工区榜上有名。
这是一个促转变的强力信号,水洋化工区转型在即。可是化工区存在产品档次低、装备设备落后、三废治理设施不健全、企业规模小等问题,特别是恶臭问题不能解决,转型应该从哪儿入手?
对此,水洋化工区“对症下药”,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转型。化工区投入近7000万元淘汰重污染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增加治污设施、兼并重组企业。最终,区内32家企业被精减到6家,产品档次和企业规模均有所提升,污染排放相对减少。2005年,水洋化工区在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中率先摘掉高污染的“帽子”。
然而,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2009年夏天,临海市环保局的投诉中心异常繁忙,许多市民抱怨城区恶臭再袭。经查,园区内一家医化企业在未经市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同意以及不允许进行试生产的情况下,擅自新上项目违规生产。这不是个别现象,像这样的恶臭反弹近年来时有发生。对此,临海市环保局副局长黄祖华指出,恶臭污染屡次反弹,不仅因为企业违法排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企业规模和区划条件方面受到限制,难以达到理想的整治效果。
2011年,经过深思熟虑,临海市政府决定对水洋化工区全盘改造,关停全部6家化工企业,彻底告别恶臭污染。可是,这些还在正常生产的企业,能接受政府关停的决定吗?企业关停后,前期投入的大量治污资金怎么办?
“一开始企业是存在抵触情绪的。”临海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安抚和协调这些企业,由市政府出面,担当起了强有力的“说客”角色。分管市长多次带领环保、国土、财税、建设等相关部门深入基层,与基层政府、6家企业多次展开座谈,深入互通。环保部门积极承担起服务和指导工作,深入企业,提供咨询和帮助。此外,一份由临海市政府印发的《临海市水洋化工区化工企业综合整治意见》,对企业关停、搬迁、转型和土地、厂房转让均做出了明确的补偿规定。这样,整个关停工作才逐渐平稳地开展起来。
水洋化工区新星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钢跃说:“这个区域不适合做医药化工,现在政府补偿已经到位,我们将考虑转投塑料、基建等行业。”
园区实现转型升级
水洋化工区将转型为新型产业区,搬出的企业找到“新家”
如今,临海市水洋化工区已经消失。按照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低碳、绿色、清洁的新型产业区。
据了解,园区内现有的三类工业用地将转为一、二类工业用地,积极引进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努力实现有效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和土地资源,使区块产业得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经有一些机械制造、塑料制品等行业陆续进驻园区;还有一些生态型生产企业也在与当地政府积极洽谈,表达入驻意向。
从水洋化工区搬出的医化企业并非单纯的转移。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临海市川南医化园区,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环境容量上,条件都更为优越,逐渐成为当地医化企业的“新家”。据了解,目前临海市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川南医化园区的入园标准,争取帮助从水洋化工区退出的企业,进行整合、提升后入园。
从繁荣到消亡,再到转变,水洋化工区迈着不断前进的脚步。尽管如此,这片曾被重污染的土地还存在许多“后遗症”,土壤还需要一个漫长的修复期。
- 16岁姑娘羡慕邻居笔记本电脑 为偷电脑翻过5楼阳台
- 汇款未按“确认”键 留在入钞口的9800元被人取走
- 探访临海东部发展:大转型 打造"绿色药都"
- 临海出租车装上自动打票计价器 彻底告别手撕发票时代
- 临海一眼镜店房梁突然倒塌 原来是白蚁惹的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