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畲族乌饭深受游客欢迎。
浙江日报景宁3月25日电(记者 于洪海 吴雅茗 报道组 叶尚蓉) 畲乡景宁多山,因为畲族最重要的节日“三月三”,整个山乡成为欢乐的海洋。
两天里,我们进普通畲家,攀千米高山村,漫步民族风味的县城,感叹景宁犹如一个狂欢场。
畲家:忙并快乐的女当家
做乌饭、织彩带、对山歌……对鹤溪镇东弄村畲民蓝国香来说,这几天是最忙的时候。“白天忙着采惠明茶,晚上要参加县里的庆祝活动。”蓝国香说着一阵欢笑。
24日中午,景宁“团结门”下,席开25桌,摆开了集体“乌饭宴”。蓝国香也在其中招呼客人。“台湾客人都说乌饭好吃,还有清明稞、豆腐娘、山哈酒都很好吃!”蓝国香告诉记者,“三月三”又叫“乌饭节”,每逢这天,畲民对歌盘歌,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对畲民来说,它的重要性相当于汉族人的春节。
下午1点,结束“乌饭宴”,蓝国香急匆匆地赶回家里:“我得赶快回去把乌枝(一种小灌木)浸泡起来,明天一早还要再烧几斤乌饭,到文化中心演出现场送给游客。”蓝国香说。
蓝国香是东弄村艺术团的骨干,对歌、跳农耕舞,一样都不落下。25日上午,蓝国香和东弄村的十几位畲民一起,身穿凤凰装,头戴凤冠,参加中国畲族博物馆开馆演出,对山歌,跳畲舞。演至中场,乌饭送来了,蓝国香和同伴们现场请游客品尝,不一会,50斤乌饭被“洗劫”一空。
东弄村艺术团一年要参加200多场演出,表演的都是畲族民族歌舞。这两天,蓝国香每天下了节目就上山采春茶。她家种了6亩惠明茶,年收入有4万多元。织传统的畲族彩带,一年还有2万元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
蓝国香说:“县里对畲民有扶持政策,种茶补贴也多些。去年开始,畲族村寨开展魅力畲寨建设,明年你们再来,更漂亮了。”
尝一口清爽的乌饭,喝一杯浓香的惠明茶,饮一碗沉香的山哈酒,畲家风情别有一番滋味。
大漈:非遗走亲迎客来
25日,海拔千米的大漈乡云中大漈景区成了非遗大展台,来自景宁各乡镇的近百名民间艺人齐聚一堂,上演一场民俗文化大聚会。
锣鼓一响,12位大汉抬着宰杀好的土猪,飞奔追逐,别开生面的“抢猪节”开始了。
大漈乡是一个汉族聚居的乡镇。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4年举办“三月三”活动,每年主题不同。
“三月三已成为整个景宁的节日。”乡党委书记王庆说,大漈乡文化底蕴深厚,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抢猪节、大漈罐、竹编技艺等传统民俗展示,吸引了许多游客。
传统民俗文化因此重焕生机。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56岁的严立魁熟练地把毛竹劈成篾片,抽成细细的篾丝,编制精致的竹“火笼”。
“火笼是畲乡传统陪嫁物品,一度面临失传。最近,这一技艺再度复兴。”严立魁说,现在,一个竹子成本在20元左右的火笼,售价200元,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购买,去年仅编制火笼收入就超过3万元。最近,村里两个年轻人正在跟他学习编制工艺。
“三月三”也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今天下午1点多,大漈村幸福农家乐依然高朋满座。老板朱健林说,今天早上两点多,就有杭州的客人打电话来预订房间,今天的收入超过1万元。
王庆介绍,去年全乡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收入接近600万元。大量游客到来,也为大漈乡传统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大漈红米、大漈冷水茭白等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货。
畲乡:狂欢背后期盼浓
今年的“三月三”,是一次民族风情的大展示,畲汉人民的大狂欢。
24日晚,一个“牵手新畲乡,相拥两岸情”的大型舞会在景宁体育广场举行。各路明星、本土歌手以及台湾少数民族代表,一同登台上演。
25日上午,景宁复兴路上,一场场民族体育竞技轮番上演,操杠、跳竹竿、押加、操石磉、赶野猪、摇锅……
晚上8点,大均“畲乡之窗”成了山歌的海洋,数百位畲族民间歌手,或独唱、或对唱、或合唱,唱起原生态的畲族民歌。
面对热烈的狂欢氛围,景宁县委书记林康告诉记者:“依托‘三月三’节庆,景宁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宣传县域品牌,发展旅游产业,提振民族信心,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浓缩了畲族文化精华的畲乡“三月三”,使景宁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晓泉介绍,去年景宁吸引240多万游客,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5年间翻了两番。“今年6月,我们还有一台《千年山哈》音乐舞蹈诗,将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呢。”
这个“三月三”,记者陶醉于景宁的山花烂漫,更沉醉于触动心灵的畲乡风情!
- 景宁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
- 三月三蛇出山 宁波市民踏青春游要注意防范
- 景宁向全国发网络“邀请函” 到畲乡欢度“三月三”
- 景宁有个“空竹”学校 传统体育抖空竹成了“全民爱好”
- 半挂车深夜居民楼前侧翻 住户惊呆:“是地震来了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