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记者 毛传来) 白天,这边是排队领票等候瞻仰的参观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那边是三五成群或闲逛或小憩的游客,带着惬意的表情。
夜晚,这边是一派祥和的宁静,有一种静默的力量;那边是流光溢彩的繁华,有一种喧嚣的生动。
一墙之隔,中国的“红色地标”一大会址与上海的“时尚地标”新天地,如此奇妙而和谐地相处着。
“一些游客到了这里,都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看待一大会址与新天地做邻居?”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说,一大会址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本身就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是开放的产物;而新天地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样的一个窗口,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追求国富民强、关心民生幸福的理想和价值观,本质上是一致的。
“很多人来到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既能够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又能追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起点,它是最好的见证。”倪兴祥向记者介绍起一大会址的“前世今生”。91年前,它还是建成不到一年的新房子。当时,一大代表李汉俊和哥哥李书城租下望志路106号和108号,在屋后建了个通道,把两套房子连在一起。
李汉俊为何将会议地点定在自己家中?在倪兴祥看来,最重要的是这里处于“华洋杂处”的法租界,较公共租界的治安管理更宽松,且当时李家门前没有平坦的柏油马路,蔓草丛生,只有几处稀疏的菜园子,人流量少,比较隐蔽。会议另一组织者李达的住处,离这里走路只要十几分钟;其他代表的临时住处博文女校,也只有几百米远。代表们彼此间聚会、商讨很方便。一切就此水到渠成。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会址是在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的亲自关心下,找到并勘实的。”倪兴祥介绍,当时已经成了“恒昌福面坊”的兴业路76号,被认定为一大会址。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第一次修复并对外开放。以后,根据董必武等一大代表的回忆及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一大会址逐渐接近原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中共一大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纪念馆13位代表的照片前,经常可以听到有游客小声议论:怎么把好人坏人挂在一起,会不会有损党的形象?
“这正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的体现。尊重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倪兴祥说,改革开放前,只悬挂了毛泽东、董必武等8位代表的照片,其余5人的照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展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6年纪念建党65周年前夕,我们打报告,认为在党史研究中也应实事求是,把党创建时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人民群众,并得到肯定的批复。1986年6月30日,一大代表13人的照片全部陈列出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当时国内外媒体都高度关注。”
来纪念馆参观的主要是哪些人?倪兴祥说,2011年接待参观者68万人次,六成以上是自发来的游客。越是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历史越是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来到这里。“我曾经问一个外国商人:你为什么来这里参观?他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很多国际观察家都把解读中国共产党作为解开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金钥匙。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在这里,有最生动的解读和感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