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临近清明节,在位于乌溪江库区的遂昌县湖山乡上安村,距村1公里外的一座崭新复古式砖瓦房每天人流如织。在这座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桂树、香樟所簇拥的生态公墓中,村民们手捧鲜花、带着土酒,陆续前来向逝者表达哀思。
“这儿就是上安村的公共‘骨灰堂’。”湖山乡党委书记毛水根说,这座生态公墓占地150多平方米,墓里的墙体上嵌着380多个存放骨灰盒的“格子”,用以取代过去土葬的墓穴,“这样的公墓,全乡11个村各建了一座,足够当地50多年的用‘墓’量。大建坟墓的陋习改变了,青山白化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整治。”
早在2003年,遂昌就率先试水农村生态公墓建设,但由于试点较少,“青山白化”的现象并没有得到遏止。因此,从2008年开始,遂昌县将“村村建设生态公墓”行动纳入全县生态建设九大工程,全面整治导致青山白化的殡葬陋习。
通过移风易俗、资金补助,目前,遂昌县的203个行政村已经建起了385个农村生态公墓,部分地域较广的行政村为方便村民祭祖,还根据人口分布建起了多个公墓,使火化区行政村的生态墓覆盖率达100%。如今,在遂昌县的沿河、沿路、沿景范围内,已经看不到一个花圈、一座坟墓,映入眼帘的皆是满目葱茏。
生态公墓建好了,如何维护便成了每个村面临的“课题”。为了支持生态公墓的日常管理,遂昌县每个村都聘请了“护陵员”。
来自北界镇北界村的徐建龙,是最早一批从事护陵工作的村民,他所管理的是一座种满松柏的“园林式”生态公墓。徐建龙说,虽然公墓里的墓碑有100多座,但日常管护并不繁重,“平时我定时清除路边的杂草,清明前后帮着种种树,一年下来,能拿到三百多元的‘护陵补贴’呢。”
“在农村普及生态公墓、倡导‘绿色殡葬’,既是移风易俗,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据遂昌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遂昌县目前一年的平均死亡人数为1600人左右,如果逝者家属都选择传统的墓葬,按每个墓穴占地15平方米算,一年就将占用山地2.4万平方米,而采取生态墓葬的方式,每年至少能节省用地30多亩。
殡葬风俗的转变,还有力带动了“文明祭扫”的新风尚。三仁畲族乡高碧街村民廖兰宝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老人过世,大多采取开简短追悼会的形式举行葬礼,过去大操大办的陋习已经很少见,“每到清明、冬至的时候,去公墓祭扫的家人也开始改变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改成了种树、献花,几年下来,村子都变得漂亮多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