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秦伯益、钟南山等30位院士联名写信,对“中式卷烟”项目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表示严重关切。院士们在信中指出,作为企业,追逐利润无可厚非,但上述入选项目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卷烟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烟草消费的目的,这将导致更多人的健康问题,损害更多人的生命质量,有违基本的社会正义。
科技进步奖不能见利忘义
mvp棒棒糖:众所周知,科技奖是指那些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样的技术受到奖励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卷烟技术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吸烟的行列,是鼓励用科技的手段来残害人们的身体,很显然这是与科技奖的设置理念相违背的,与我们如今所倡导的文明共识也是背道而驰的,无论怎么“变脸”,它的本质属性是不会变的,还提什么奖励?试想,如果这样的技术都能获奖,那么,地沟油提炼技术、三聚氰胺添加技术是否也该获奖?
我的右手:本来笔者对“烟草院士”的当选并不特别反感,因为该院士的研究成果虽然不足以改变我国吸烟现状,但“减害降焦”的成果对减少吸烟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或多或少有些帮助,但此次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的“中式卷烟”项目则完全背离了“远离烟草,减少吸烟”的宗旨,因为该项目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卷烟吸引力,甚至还以巨额的新增销售收入及利税作为成果“显摆”,这就显然与我国承诺的控烟国策自相矛盾。如果仅仅是身为商人的烟草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而研究公众尚能理解,但代表国家科技事业无上荣耀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也“见利忘义”,实在有损大国形象。
禁烟控烟和卷烟科技是两回事
天水一滴:禁烟控烟和卷烟科技应该是两个层面概念,不能因为强调禁烟的重要性而强制把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从而扼杀对卷烟质量的科技进步。宣传禁烟控烟其宗旨是减少卷烟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既然有需求,烟草行业就应从提高卷烟质量入手,使其“降焦减害”。我们不鼓励吸烟,可是,技术就是技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包括他们获奖的权利。
钱报网网友姚明胜:吸烟有害,全民控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烟的研究话题都显得非常敏感,甚至象现在这样受到人们的非议。但是,控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段无法“控制”的阶段,吸烟同样会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难道就眼巴巴地看着烟草对人们的伤害而不顾?所以说,在全民控烟的大背景下,在吸烟人群不减还增的当今,在最终消灭吸烟到来的这段时间里,相关科研人员加强对烟草的研究,通过科研减少烟草给烟民带来的身体伤害也是值得肯定的。其实,烟草研究是一回事,全民控烟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把两者叠加在一起,也许人们对烟草研究成果参加科学进步奖评选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敏感了。
科学伦理值得反思
王广胜:据科技部公示材料称,该项目的本质,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卷烟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烟草消费的目的,也就是说,该项目是在支持烟草行业的发展,鼓励民众吸烟,显然,这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方向相违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式卷烟”项目不该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如果他们的项目不仅仅能够减轻烟草的危害,而且能够控烟和禁烟,帮助烟民戒烟,以降低烟草的销售量,才能入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
林中一杰:科研人员固然可以就事论事的专注于技术,但是,作为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的评判机制,却理应具备起码的人文关怀与伦理底线,科学评价体系是否应该有自身的立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如何,科技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价值,收藏起负面效应,科研工作者的确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而包括科技奖项评选在内的科研评判与引导机制,也理应跳出技术窠臼,至少也要有些底线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烟草科技”背后所暴露出的科学伦理,的确也值得反思。
- 海盐县烟草专卖局召开2012年安全保卫工作会议
- 工信部被指既管烟草又管控烟 专家:要分离开来
- 农民一看就懂 浙科社三农图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万向汽车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