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因为残障、疾病或其他原因被亲生父母遗弃后被福利机构收养。然而,在福利机构有限的空间里,孤残儿童得不到亲生父母直接的感情交流,缺乏与外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与交往,更缺少丰富的社会环境的刺激,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与社会融合、健康人格形成以及智力潜能发挥方面的充分发展。
2010年在嘉兴市委社工办的指导下,嘉兴市社会福利院组建了扬帆社会工作室,着手实施“培养孤残儿童社会适应性项目”,福利院引入社会工作,是在传统养育模式无法满足儿童需求情况下的一次尝试,通过社工参与院内各项工作,与康复、特教、护理、医疗、行政等部门协同,建立跨专业团队工作模式,在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联动机制、资源寻找与优化等方面引入到福利院原有的“养、治、教、康”工作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关注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基本需求,帮助孤残儿童挖掘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营造温馨、和谐的院舍氛围,帮助孤残儿童依靠自身的努力融入社会,让他们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你可以的”、“你是最棒的”
爱心敲开孩子的心扉
每个孩子都有爱和情感的需要,都具有生存尊严和发展潜能,即使是严重残障的儿童。经过实地调查,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发现院舍儿童普遍存在因自身缺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缺少社会体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扬帆社会工作室应运而生,为孤残儿童扬起生活的风帆。
“作为一名社工,要接纳孩子、尊重孩子。不时用‘你可以的’、‘你是最棒的’等话语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朱伟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成了扬帆社会工作室的一名专职社工,她说,每天与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在一起,看着他们一点一点成长改变,心里既高兴又欣慰。
今年读初三的妮子,因为有轻度脑瘫,很小的时候就被抛弃,在福利院里生活了十几年的她,害怕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成绩也一度不尽如人意。针对妮子的情况,扬帆社会工作室及时介入,细心为她辅导功课,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来增强她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现在,妮子的成绩已经从较差提升到中等水平,在与人交谈及动手能力上也有所增强。在模拟的家庭生活中,她已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从买菜、做饭到记账、分配任务,她都能处理得很好,也非常享受这些快乐。她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今天的厨艺小房我们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包饺子。包饺子为什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饺子是一个代表全家团团圆圆,幸福快乐的意思。今天呢!我也特别开心和兴奋。”
“以前很多家庭愿意收养她,她总是不敢接受。但是如今,她已开始慢慢接受外面的世界,渴望家的感觉。”朱伟超告诉记者,今年中考结束后,平湖的一户家庭将收养妮子,而妮子自己也愿意接受新的家庭,乐意融入社会。
小鬼当家、菜地种植
社会生活并非遥不可及
机构照料儿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机构的照料下,他们可以得到来自政府和他人的生活照料,与此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得他们远离社会生活,造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不知道珍惜社会资源等缺点。朱伟超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建立一个家庭演练室,让孩子们自己进行对“家”的布置,定期开展家庭生活模拟;开辟一块菜地,让孩子们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等。
每天要干活才能挣到生活费;菜要自己去农贸市场买;一日三餐要自己动手做;未经许可,擅自吃食堂及来历不明饭菜,发现一次每人扣5分……在上个暑假期间,扬帆社会工作室在福利院内的学龄期儿童之间开展了“小鬼当家”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定期进行生活模拟,提高生活技能,充分感受到“我体验,我成长”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将来家庭生活的归属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性。
据朱伟超介绍,参加“小鬼当家”的几个孩子,除了第一天的生活费为45元,以后每天的生活费底金只有10元,只有完成“拖地、画画、寒假作业、自己洗衣服”等任务后才能增加相应生活费。每天会有社工验收他们当天的劳动成果,完成评分,并视得分情况发放第二天生活费。第二天“小鬼当家”的儿童要自己去菜场买菜,并在爱心小厨房准备一天的饭菜,活动期间食堂不提供饭菜。“他们出去的时候我们会有人跟着,重点看护危险系数大的孩子。但是,他们在买菜或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说话介入的。”朱伟超说,记得第一天孩子们去菜场,在里面转来转去就是不敢与人开口说话,也不知道该怎么买菜、买什么菜,最后只买了茄子、番茄和鸡蛋,结果那一天,整个小组里的人都没有吃饱饭。
“福利院的孩子并不比其他人差,只要给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或许刚开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但随着次数的增多,他们已做得越来越好。”朱伟超说。
用心关爱,共绘未来
乐享同一片蓝天
在嘉兴市社会福利院,爱心厨房、爱心超市、心语小屋谈心室、志愿者休息室及情绪宣泄室的设立,为扬帆社会工作室开展服务提供了稳定的场所。针对福利院儿童增加生活体验、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需求,社工可以开展各种各样有针对性的活动。如通过生日会、节庆活动、主题派对等形式,可以帮助组员形成理性的自我认知,培养组员间的信任关系,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为他们更好地迎接社会挑战,融入社会大家庭奠定基础。而“大手牵小手”、“同享蓝天、共绘未来”、“爱在同个蓝天下”等以高校志愿者为依托的社区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福利院儿童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还能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
“我们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发现部分儿童存在品格建造、自我认知、学习障碍等共性问题,于是会设计并开展相应的兴趣、学习、成长小组活动。同时,对有个别化问题的儿童,则会开展个案辅导,改善其非理性认识,帮助其挖掘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朱伟超说,培养孤残儿童社会适应性,就是要在关注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基本需求的同时,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孤残儿童依靠自身的努力融入社会,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 沟通邻里感情 解决邻里矛盾 协管员架起“连心桥”
- 80后家庭暴力男冷女热 沟通才是解决的办法
- 宁波社区警务综合论坛 全新平台促进警民沟通
- 架起畲汉群众沟通的桥梁 松阳畲乡干部掀起学畲语热潮
- QQ交友受欺骗 交往的“男友”竟是个女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