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春耕时节,一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开进了江南田野,引来众多村民的好奇。这是国务院刚颁发给宁波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农民许跃进的奖励,以表彰其种粮的突出贡献。
2011年9月下旬,就在新华社发布袁隆平百亩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消息后不久,浙江农业吉尼斯活动也传来喜讯,我省“甬优12号”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也创出了912.7公斤的高产新纪录。
新纪录创立者就是许跃进。他还一举创造了浙江省小麦单产和单季稻攻关田亩产量、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连作晚稻攻关田亩产和稻麦两季粮食亩产等6项农业吉尼斯纪录。
许跃进连续14年坚持精耕细作,执着追求粮食高产,被村民称为“农业吉尼斯‘狂人’”。
“谁的产量高,谁就是赶超的目标”
今年惊蛰刚过,一辆大巴穿梭在雨雾蒙蒙的鄞州乡间,在一块块麦田和油菜田旁走走停停。车里的一群人会下来对田里的农作物观察评价一番,这是鄞州种粮大户联合会在对各会员的田块进行评比。连日低温阴雨严重影响了小麦长势。看了一片片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麦苗,大户们愁容满面。
会员许跃进自信地说:“看了我的麦子,会吓得你们后退三步的。”
“老许吹牛吧,你还能改变天气不成?”
大巴在许跃进的麦田边停下了。大户们一下车,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麦子跃入眼帘:小麦长得挺拔,叶片碧绿。大伙儿连声称赞:“今天看这么多麦田,老许的最出色了!”“看这排水沟整得,不得不佩服啊!”就连随行的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杨筠文也竖起大拇指。
作为大户联合会评比活动的“常胜将军”,大伙儿已经记不清老许多少次出人意料了。“不怕苦、不服输”,许跃进成为“粮状元”,凭的就是这份韧劲。
许跃进种田出身,后来经营起了农资。一些农民经常到他店里赊账买农资,说是种粮亏本。“国家对粮食生产有各种补贴,我就不信种粮会没钱赚!”老许萌生一个念头:何不自己承包农田种粮,既能盘活农资店,还能从地里掘些“金”。
1998年春,许跃进以每亩250元价格承包了章水镇崔岙村360亩农田。为交租金,老许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借了几万元债。妻子李瑞飞心里忐忑不安,一面心疼钱,万一搞砸了,得欠一屁股债;另一面,更担心老许身体。老许因车祸左腿膝盖骨折落下了残疾,腿难以完全伸直。“要整日奔波在田头,学开各种农机具,能不担心吗?”妻子放弃了在企业的工作,回村接过农资店,揽过全部家务,全力支持老许种粮。
许跃进则一头扎进种田里,每天早出晚归伺候水稻。从育苗、插秧到施肥、除虫、收割,全程都要亲手管理,农忙时节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次,许跃进走下田埂时,不小心掉进了沟里,再次受伤,左腿被硬生生“拉”直了。看着老许疼得死去活来,李瑞飞心疼地劝说,“这地阿拉不种了,身子骨要紧。”可老许躺了一星期,又下地了。
勤劳终有收获。那一年,许跃进种植的360亩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了600多公斤,比周边农户普遍高出100公斤。种粮头5年,老许赚了2年,平了3年,攒下了拖拉机、收割机等一批农机具和小汽车,还收获了20多万元净利,初尝了种粮的甜头。
不满足现状的许跃进承包了更多的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到近千亩,并把竞争的目光瞄准了农业吉尼斯纪录。他自己定了目标:“谁种粮的产量高,谁就是我赶超的目标。”
2008年,许跃进终于刷新了单季晚稻单产和百亩示范方亩产等2项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
2009年和2010年,老许两次与“吉尼斯”失之交臂。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仔细向成功者学习。听说镇海、宁海等地有人种粮产量也很高,他就与几个种粮大户一道,包了大巴偷偷地跑去“取经”。
如今,连创6项纪录的许跃进仍不满足,今年准备向单季晚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发起冲击。
“种粮离不开科技,但要活学活用”
许跃进的农资仓库像一个农机具展示中心:拖拉机、插秧机、治虫泵、收割机、烘干机等等一应俱全,洞桥镇农技员说,老许是个“科技狂”,镇里的新农机基本都是他第一个引进的。
2000年秋收,连日阴雨,许多来不及收割的稻子泡在水里发霉了,只能当饲料贱卖,白白辛苦了一年,老许十分心疼。痛定思痛,2001年开春,许跃进就购置了第一台收割机。这件事也激发了许跃进内心深处对农业技术的渴望。“什么新技术,老许都敢于第一个尝试。”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杨筠文说。
前几年,鄞州区农技部门推广“麦稻轮作”种植新模式。许多大户担心没收益,从没种过小麦的许跃进第一个跳出来“尝鲜”,并一下子拿出200亩试种。结果,小麦亩产超过300公斤,当年就有收益,还提高了晚稻产量。如今,许跃进的小麦亩产已超过500公斤。在他带领下,周边不少农户也开始种小麦,全区麦稻轮作面积已近2万亩。
多年和许跃进打交道的杨筠文发现,老许不仅喜欢新技术,还善于动脑筋,活学活用新技术。看中这点,杨筠文陆续让许跃进承担起各级农技部门委托的科技试验任务。老许的承包田变成了试验田。什么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新品种对比试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等等,2006年以来,年均试验项目数达7个。
2008年,许跃进被安排进行超级稻“甬优8号”良种良法配套试验。新品种颠覆了传统种植方法,许跃进几乎每天要打七八个电话给区农技服务站技术员,交流秧苗生长情况,提出调整田间管理的建议。
入秋,连降大雨,鄞州10多处试验田的“甬优8号”都出现了倒伏,全省各地试验田也告急。正当宁波农业科技部门担心试验数据没法准确采集时,老许的电话来了:“我的甬优8号没有倒伏!”
犹如战场传来的捷报,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果然,走进许跃进的田里,一株株水稻像士兵一样挺立,稻穗颗粒饱满。老许的试验田为水稻高产研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杨筠文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选老许没错,他是一个非常有执行力的人,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科研数据的可靠性。”
许跃进不仅愿意接受新技术,更能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进行创造性发挥。温室育秧,大棚内的滴水会影响秧苗质量吗?老许发现了这个许多大户都没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并琢磨出了解决的办法。水稻机插密度很讲究,老许会根据秧龄和气温,结合试验数据来计算秧苗间距,控制有效密度。许跃进还结合理论知识,自创一套“看苗施肥”法:观察水稻早、中、晚颜色变化,控制氮磷钾肥用量……
一次,晚稻刚插下不久,一位新来的工人根据施肥计划表撒下了氮肥。许跃进察看农田时,发现秧苗叶子绿得油黑发亮。不对,氮肥施过量了!他当即排空了田里的水,再引入清水,最终这块田的亩产没受太大影响。工人觉得委屈,老许则对他说,“照计划没错,但也要活学活用,那样才能向更高产量挑战。”
而今,许跃进已堪称“半个”农技专家,他还经常给种植户们“上课”,相互交流种粮经验。
“种粮不光为了赚钱,也要担责任”
记者在许跃进的农资仓库里发现堆满了整包整包的稻谷。原来,2011年晚稻大丰收,市场粮价走低,经销商们不来收粮,农户们都争着向政府出售订单粮。许跃进考虑再三,决定把自己的订单粮指标转让给其他农户,让他们先售粮。可他没料到,这一耽搁,自己辛苦收获的20多万公斤晚稻彻底滞了销。
“老许不是第一次干这样的‘傻事’了。”洞桥镇农业副镇长李志君告诉我们,几乎每年秋收时,许跃进总要与别人“对着干”:如果市场粮价高,他就先售订单粮,帮政府完成收购指标,让其他农户的粮走市场;如果市场粮价低,他就会让其他农户先卖订单粮,确保他们的粮食销路。
“先顾他人,后想自己,这样的大户,政府咋能不扶持他?”李志君向老许保证,镇里会想办法帮他联系粮食企业解决售粮问题。
许跃进乐于助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2008年,老许一人出资,牵头成立了鄞州区洞桥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农户搞规模经营,共同种粮致富。
提起这位“老大哥”,合作社社员、孙王村种粮大户王伟良充满了尊敬与感激。去年麦收时,许跃进好几次提醒王伟良注意天气变化,早点将麦子收了。“可当时我有侥幸心理,认为再等几天也无妨。”哪知,不久后天气预报说次日起就要连续下雨。“我当场就傻了,100多亩麦子,一台收割机一天肯定收不完,临时雇人也来不及,怎么办?”就在王伟良手足无措时,许跃进带领着十几位社员,开着各自的收割机,出现在了王伟良的田头。在老许的指挥下,大家只用了一天,把麦子全部抢收完毕。王伟良再三表示感谢,可老许说,“进了合作社就是一家人,谢个啥!”
“除了帮助社员,对那些一般农户,老大哥也是能帮就帮,从不嫌麻烦。”程家村种粮大户潘国方告诉我们,许跃进承包的农田周边有不少散户零星的承包地,每到插秧、治虫、收割时,许跃进总会“顺便”帮他们一起拾掇了,除了农资成本费分文不取,大家都很感激他。
在许跃进带领下,越来越多农户加入了农机合作社,眼下社员已超过50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超过了5000亩。社员们的种粮水平也大幅提高,收益越来越丰厚。王伟良算了笔账:他共承包500多亩农田,去年晚稻的平均亩产也超过了750公斤,再加上小麦等,净收入也超过了20万元。
更为可喜的是,在老许的合作社里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宜斐村38岁的吕立平三年前从种西瓜改为种粮,两年前入社,种粮面积从最初的70亩扩大到现在的410亩;潘国方25岁的儿子农广校毕业后已经跟着父亲种了3年粮,准备接班了。
老许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一是力争再创粮食高产新纪录,二是培养更多的“种粮新秀”,带动更多农户“种”出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