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豆制品:2011年共检验豆制品1385批次、9580项次,其中33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4.40%(2010年为42.39%),535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5.58%(2010年为10.20%)。不合格项目主要仍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达到273批次,占不合格总数的80.77%;防腐剂不合格47批次,苯甲酸及其钠盐34批次、山梨酸及其钾盐13批次,主要是预包装豆制品;甜味剂(甜蜜素、安赛蜜)10批次。抽检显示,2011年我市豆制品质量较前两年有明显提高,但总体合格率仍然低于其他食品。造成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销售过程(如农贸市场)冷链的断裂;由于微生物在烹调加热后均被杀死,因此只要食用方法得当(不凉拌生吃,煮熟后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国内外也鲜有因豆制品微生物超标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五)大米与面粉:2011年共抽检大米、小麦粉1122批次、7243项次,其中2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87%(2010年为1.16%),22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30%(2010年0.13%)。共抽检大米750批次、5904项次,其中1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47%(2010年为0.20%),12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20%(2010年为0.02%);大米不合格项目为铅10批次(轻微超标)、色泽气味与黄米粒1批次,未检出马拉硫磷和重金属镉超标;抽检显示,我市大米合格率较高,较为安全。共抽检小麦粉372批次、1339项次,其中10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69%(2010年为4.63%),10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75%(2010年为1.06%);不合格项目为检出过氧化苯甲酰5批次(均为少量添加),铝4批次,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1批次。抽检显示仍有个别面粉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法添加面粉增白剂和吊白块的行为。
(六)食用油:2011年共抽验食用油1556批次、10005项次,其中9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6.04%(2010年为8.13%),264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64%(2010年为4.01%)。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脂肪酸组成(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68批次、冷冻实验13批次、酸值11批次、过氧化值9批次和铅1批次(轻微超标),今年未检出溶剂残留和苯并(α)芘超标。脂肪酸组成(棕榈酸含量过高)和冷冻实验不合格,间接反映出在食用油(主要是大豆油)中勾兑了价廉的食用棕榈油。
(七)酒类:2011年共检验酒类(包括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果酒、米酒)3187批次、26189项次,32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0.07%(2010年为5.00%),533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04%(2010年为1.05%)。其中,黄酒1364批次、10935项次,16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2.32%(2010年为6.79%),347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3.17%(2010年为1.70%);白酒629批次、5604项次,其中5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7.95%(2010年为4.18%),55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98%(2010年为0.64%);葡萄酒454批次、4385项次,其中2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5.29%(2010年为1.25%),31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71%(2010年为0.14%);果酒及其他配制酒250批次、2382项次,其中5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2%(2010年为12.50%),78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3.27%(2010年为1.11%)。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氨基酸态氮、酒精度、甜味剂、总酸、菌落总数、防腐剂等。抽检啤酒314批次,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55%(2010年为1.68%),全部为双乙酰超标。
(八)饮料类:2011年共抽检饮料类(软饮料、冷冻饮品)2070批次、20636项次,其中18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9.13%(2010年为9.87%),263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27%(2010年为1.51%)。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常规微生物超标(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大肠菌群)。
(九)乳类及制品:2011年共抽检乳类及制品(包括乳粉、鲜奶、酸奶、纯奶)2881批次、40049项次,6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12%(2010年7.57%),61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15%(2010年为1.17%)。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大肠菌群45批次(主要是盒装、瓶装鲜牛奶)、铅5批次(均为酸奶)、蛋白质3批次、菌落总数2批次,未检出三聚氰胺超标。2010年检出的阪崎肠杆菌和苯甲酸钠超标,今年均合格。其中,乳粉1379批次、31140项次,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15%(2010年为0.47%),不合格产品均为蛋白质含量偏低,所检1183批次、27419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均合格;巴氏杀菌乳(鲜奶)337批次、2318项次,47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3.95%(2010年为35.32%),47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2.03%(2010年为4.90%),主要是大肠菌群超标45批次;酸奶267批次2248项次,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50%,均为铅超标;超高温灭菌液体乳(纯奶)183批次、1413项次,合格率100%。鲜奶(特别是盒装、瓶装鲜奶)因冷链断裂等原因,致大肠菌群繁殖,合格率较低;但乳粉、纯奶合格率均很高。
(十)水果:2011年共检验水果2471批次、49342项次,其中37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50%,42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09%。园林水果2299批次,不合格项目主要是铅5批次、农药残留4批次;干制水果138批次,不合格项目主要是二氧化硫11批次、菌落总数8批次、苯甲酸及其钠盐6批次。
(十一)蛋类:2011年共检验蛋类(鸡蛋、鸭蛋等)396批次、5575项次,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1.01%(2010年为1.67%),4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07%(2010年为0.12%)。鲜蛋未检出呋喃唑酮代谢物及磺胺类药物。
主要危害因子分析评价
根据食品安全标准,2011年对各类食品的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质量指标、天然污染物、化学污染物、非食用物质、感官标签等10大类主要危害因子进行了587995项次的检验,有5532项次不合格,项次不合格率0.94%。具体检测结果如下:
(一)微生物: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溶血性链球菌、阪崎肠杆菌、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铜绿假单胞菌十种致病菌,以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六种常规微生物合计十六种微生物指标58028项次,不合格1825项次,不合格率3.15%(2010年为3.98%)。其中,六种常规微生物指标合计检测28107项次,1776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6.32%,占微生物不合格项次总数的97.32%;十种致病菌合计检测29921项次,49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0.16%,占微生物不合格项次总数的2.68%。菌落总数不合格的产品主要是糕点、豆制品、街头售卖的奶茶等饮料类及一些生鲜水产品。不合格致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32批次(主要是生鲜贝类),金黄色葡萄球菌17批次(主要是冷拌菜、腌制生食水产品以及豆制品)。2010、2011年我市连续两年在牡蛎、泥蚶等一些生鲜贝类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该种病菌能引起急性疾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但用普通食醋中和及50℃以上加热即可被杀死。
(二)食品添加剂:检测防腐剂、甜味剂、漂白剂、护色剂、着色剂等36种食品添加剂70414(2010年为56089,2009年为43026)项次,不合格1743项次,不合格率2.48%(2010年为3.41%)。
1、漂白剂。检测焦亚硫酸钾、低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硫磺(以SO2计)等相关项目5097项次,不合格659项次,不合格率12.93%(2010年为21.18%)。不合格产品主要是蜜饯、酱腌菜以及一些生鲜水产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