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5日讯 孩子出去玩,发生交通意外怎么办?落水怎么办?……一大堆的安全隐患,加上媒体上时常出现学生意外死亡事件的报道,都让许多家长和学校神经紧绷,最终通过“禁足”来避免意外的发生。但是这样的方式,被“禁”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双脚,更是他们的心灵。
今年湖州市“两会”上,作为德清县高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的市政协委员姚芳,就从这一“禁足”现象入手,建议以长效机制来增强青少年意外伤害自救能力,给孩子们织一张“隐形的安全网”。
现状:发生意外不知怎样自救
为什么不敢给孩子自由?为了安全。因为让孩子出去玩,怕车祸,怕溺水,怕遇上坏人……
“每次放假前,老师都会说‘注意用电安全’。但怎么注意? ”六年级学生小雨告诉记者,父母、老师常会说注意什么什么,但到底怎么注意,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最终只能是用“不许”来代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自理能力差。”
一位老师也透露,为什么现在很少组织孩子出去春游,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发生意外,而越是这样,孩子一玩起来就越疯,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挑战和极限运动。但缺乏自救技能,悲剧就会不断上演。
建议:多渠道增强青少年自救能力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犯罪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侵害。而面对突发的意外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学校或者家庭的保护往往不能及时,甚至会出现‘保护缺位’。 ”因此,姚芳建议,应该将急救教育强制性纳入学校课程。
比如在中小学课程中,每学期专门开设逃生、自救、互救课程,主要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和危险事件。细化到地震自救、火海逃生、煤气泄漏;如何处理烫伤或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溺水等等,并加强对授课老师的规范化培训。
要想有效地防范中小学生的意外伤害,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比如在纸质、电视等媒体对急救知识进行详细宣传。社区也可以经常邀请有急救知识的专业人员对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有关止血、包扎、固定、伤员搬运、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方面的实地演练和知识教育。
同时,她建议政府部门成立相应的青少年意外伤害自救能力培训组织,从经费保障、人员落实、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具体的明确要求。
- 南湖区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将逐步“电子化”
- 石浦所被授予冬讯海上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 石浦所被授予象山县县级治安安全单位
- 免费疫苗仍有儿童漏种 家长带孩子接种是义务
- 换上安全门装上防盗锁 诸暨店口镇细节入手抓平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