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费用从社会集资
这些市民是怎么想到义务修路的呢?记者找到了义务修路的“组织者”,他叫张文清,是黄岩南城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
张文清今年58岁,在街道工作30多年,上山锻炼的市民都称他为张老师。因为腰椎有病,他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每天只能看着大家干活,所以又被大家称为“监工”。
张文清介绍,4年前他刚开始上山锻炼时,每天只能遇见二三十人,到2010年时人数增加到100多人,2011年又上升到130多人。“我们这些早锻炼的人凑到一块讨论,大家都觉得现在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地方明显比以前挤了,而且有些体力好的人还想再往高爬。合计后,一致认为应该把路从山腰拓展到山顶。”
“去年11月,我跟当地的一位企业主说起这事,他当时特别赞成,立即赞助了3万元。”张文清说,这是他拿到的第一笔钱,之后又有多位企业主表示,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们会赞助。目前,张文清已募集到7万多元。
拿到钱后,张文清在今年2月开始动工建设。对于工程的各项支出,张文清给记者报了一笔账,由于早锻炼的群体人多,人力方面基本不需要出钱,所以真正用到钱的只有材料费、运输费、工具费等。
记者问道:“修路的费用怎么不让政府解决?”张文清解释说,他在街道工作多年,知道申请经费需经过一系列程序。“我们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不跟政府提了。”
花木、路灯、运动器材也由市民自发筹集
4月27日下山时,看着山路两边满是盛开的杜鹃、茶花,以及刚栽下的银杏。张文清介绍,除了修路,花木、路灯、运动器材等也都是大伙帮忙弄的。
张文清说,4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天黑时路都看不清,有些女同志爬山时还会怕。“我们这些上山锻炼的人就自发带锄头或刀,把野草、树枝、树桩都清理掉。”
“道路整理完后,大家觉得山上的环境也得美化一下。我们就把人家不要的花草树木都搬过来种上,不够的,大家就凑钱买一点。”张文清说。
环境好了,上山运动的人多了,弄出更多锻炼方式又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张文清说,他们在庙附近找了块300平方米的地,并改造成能搞集体运动的水泥地。“又从社会各界募集了1.2万多元,买了单双杠、天梯、乒乓桌等运动设施。”后来,他们又在山上搞了块羽毛球场。
2011年,解决天黑没灯的问题被提上议程。“电力公司有废弃的木质灯柱,我们让开铲车的朋友拉过来装上,邮电所不要的水泥灯柱也被我们要过来,只有电灯是我们自己买的。”这一路,一共装了13个路灯。
张文清告诉记者,以后等新修的路通了,他们还要把灯一直安到山顶上。
- 黄岩岛VS黄岩区:两个地名有亲属关系吗
- 准妈妈遭车祸提前生下孩子 生育费到底该谁负担
- 行道树“秀发”太飘逸 红绿灯只能“躲猫猫”
- 拆除过程中水泥柱突然塌了 正在作业的小工不幸身亡
- 光明牛奶中喝出白色固体物 牛奶结块切勿食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