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30日讯 中午11点,建德乾潭镇下梓村“爱心食堂”准时开饭。食堂大厅里,老人们挨个坐着,他们吃着、喝着、聊着,其乐融融。在这里,老人们只要付上2元钱,就可以吃上一顿可口而丰盛的午餐了。
这是建德第一家“爱心食堂”。建德是浙江较早创立“爱心食堂”也是运行得比较好的地方之一。自2010年,成立第一家之后受到了老人及其家人的拥捧,如今早已开枝散叶,从1家发展到了27家。
专为老人而设的“爱心食堂”是如何运营的?如此低廉的价格如何保证老人们吃饱又吃好?它的推广价值何在?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访了建德第一家“爱心食堂”的成立地,乾潭镇下梓村。
三素两荤,老人们吃得很开心
下梓村的“爱心食堂”就设在村委办公楼一层,面积200多平方米,有7张桌子。食堂装修简单,但干净整洁。正是中午用餐时间,老人们排着队,挨个打饭。食堂当天准备了5个菜供老人们选择:黄豆、笋、咸菜豆腐干、红烧肉和鱼块,典型的“三素两荤”。
食堂大厅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大家围桌而坐,吃着、聊着,甚是快乐。74岁的卢忠生付了2元的餐票,点好菜后就找张桌子坐下了。他还带来自家酿的烧酒,不时抿上几口。
卢忠生几乎天天在这里吃,吃午饭也吃晚饭。他看中这里一个原因是便宜,“2元一顿饭哪里能吃到,即便在家里吃,七八元钱也总是要的”。不过,便宜还不是最重要的。卢忠生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两个女儿出嫁了,儿子又在杭州工作,做饭对他和老伴来说,是件挺麻烦的事:“最关键这儿热闹,有伴,大伙呆在一起多开心。”
88岁的陈关福也是这里的常客,他接话说,跟老友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就不觉得孤单了,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2元一顿,“爱心食堂”如何运营至今
下梓村“爱心食堂”是2010年6月份成立的。“当时是为了响应‘居家养老’的号召。”下梓村村支书陈天飞说,有人提议搞个“爱心食堂”,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想法是好,可是“爱心食堂”受益人群是谁,资金怎么解决,多少钱一餐合适,这些都是问题。
经过前期排查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下梓村最终确定,“爱心食堂”的服务对象定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老人,以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这四类老人加起来总共在30人左右。
既然是关怀,定价就不能高,2元/顿是他们最终确定下来的价格,食堂供应中餐和晚餐。
“当时我们想,场地由村里提供,并出资2万元。此外,通过企业赞助,村干部捐款,估计前期启动应该就可以应付过去了。”陈天飞说,可是食堂如何能长期运转,而且还要让老人吃好,这一点,心中多少还是有点忐忑。
让陈天飞没想到的是,村干部带头捐款后,村民热情也很高涨,纷纷慷慨解囊。在食堂大厅,贴着好多张“光荣榜”,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个人的捐款数额,少则100元,多则几千,除了出钱,也有人捐献大米、油、酒乃至味精等。
“食堂的开支主要用于荤菜和工人工资,蔬菜和大米都是村集体土地自给自足的,花不了钱。”陈天飞说,现在食堂的运营费在保证吃好的情况下,还略有盈余呢。
“爱心食堂”,靠什么留住了老人
“爱心食堂”在下梓村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曾来参观,当地很多乡镇也慕名前来“取经”。
目前在建德,这样的“爱心食堂”已有27家。这些食堂的定价和运作上可能未必完全一致,但他们同样体现了关怀老人和居家养老的理念。
下梓村村支书陈天飞说,“爱心食堂”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也曾遭到冷遇。“当时我们以为,2元的定价,肯定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老人来就餐。可是没想到,刚开始还有将近20多人报名,后来人越来越少,三个月后,就只剩下五六人了。”
村委会急了,马上和村老年协会联系,挨家挨户向老人们征求意见,最后总算找到了原因——老人们说食堂的菜太单调,吃来吃去就那几样。
“老人就像小孩,对吃是很挑剔的。”村干部找来食堂负责人进行沟通。现在,食堂的师傅们会想着法子变换花样,不仅有鱼、有肉,还有馄饨、饺子。天热起来后,食堂还会准备清凉爽口的菜汤。
吃的品种多了,老人们又回来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