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not find mark:dantou 4月26日,普陀六横大沙浦村的一所“学校”又开课了,这所由当地两位老人创办的村民学校,自上月11日成立以来,有60多位村民坐进了课堂,仅有170多户人家的这个村子因此少了些麻将声,多了些“读书声”。
“学生”年纪最大的88岁了
4月26日,今年72岁的张明田早早地坐进教室,认真地听老师讲解果树除病的知识。
和张明田一起上课的30位同学,年纪最大的88岁,最小的也快60岁了。
村民学校借用了村委的一间房子当教室,面积不大,但很敞亮,5排课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丝毫不输正规学校,村里还给这所学校挂了牌。
上完课,学校的两位负责人张信义和俞明世老人,又开始忙着教务事宜。办公室里放着这一年的教学计划和学科安排,每月基本上安排了两堂课,有果树栽培、健康、法律、科技等8门课,甚至还有一门实践课。
张信义介绍,学生的学费全免,但学校对学生也有要求,旷课、请假的学生,都会被一一登记在《学生名册》上。“学期结束后,会对每个学生作出总结。”张信义说。
学校的主要授课老师是学校创办者之一的俞明世。在上世纪80年代,他家里就有大片果树,因此他拥有丰富的果树栽培技术。俞明世还曾在原六横龙山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任教,传授果树栽培技术。
同时,这所村民学校还聘请了六横不少“名师”到学校任“客座教授”。
2个月,两老人筹集了办学硬件
张信义和俞明世,今年分别68岁和72岁。之所以要开办这所学校,源于他们对果树有深厚的感情。
张信义说,龙山的大沙浦一带,过去是六横有名的“水果之乡”。随着船厂的建成,山下曾是大片果树的地方成了厂区,而坡地留存的果林,大部分被村民“半放弃”了,而村民对果树栽培技术也日渐生疏。
今年年初,张信义当选大沙埔村老年协会会长后,俞明世和他商量办一所村民自己的学校,让村民有机会学习果树栽培等知识。两人一拍即合后,开始分头行动。他们和村委商量后,借了一间办公室当教室。龙山中学和六横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赞助了黑板和粉笔。
两个老人又拉来了2万元赞助,购买了24张课桌,秉持着“能省就省”的原则,凳子则从村委会借。
万事俱备,俞明世从自家一摞摞剪报和书籍中收集资料,开始备课,他上的两节课的课案就有七八页纸,每一节课都得花近一星期时间准备,不过他乐此不疲。
知识入村让“水果之乡”再飘果香
经过近2个月的筹备,学校软硬件基本就绪,可两位老人又开始为生源担忧起来。在村里“招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防止没有学生的尴尬,俞明世试着先给老年协会的会员上课。
很快村里人都知道了自家门口办起了村民学校,讲的还是果树栽培技术,便纷纷报名入学,现在册学生已有60多位。迄今,学校已经上了3堂课,获得学生们一致好评。“老师讲解的果树栽培技术,的确比原先的‘土办法’效果好得多。”张明田老伯说。
张明田是目前村里少有的果树种植大户,种有130多棵柑橘树、80多棵枇杷树,去年水果销售收入有近2万元。而果树患病虫害是他最发愁的事,因此他每堂课都不落下。
除了果树种植户,不少家里留有果树的村民,眼光也重新停在果树上。
“我打理果树的热情又回来了。”74岁的村民江逸智很有信心。2001年,他在山下的果林被征用后,基本就没在打理坡地上的100多株柑橘树。上了一堂课后,10年不卖水果的他决定“重出江湖”,他自己预计今年的果子收成能上万元。
- 金华南山又现神秘爪印 村民:可能是华南虎(图)
- 浙江"四大通道"让村民自治组织成员"庸者下"
-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 碎石场扬尘猛噪音大 附近村民学校不堪其扰
- 葡萄大棚里套种蔬菜,成为“立体栽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