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4日讯 5月3日,记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1至3月,已订春蚕种接近13万张,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6%。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预计,今年全市实养种量超过15万张,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减少8.6%;预测夏秋蚕发种量在13万张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0%,今年实养蚕种近30万张左右。不过,工作人员认为,如果今年春茧的价格稳定上涨,夏秋蚕发种量将有所上升。
蚕种订购减少蚕农青黄不接
近年,蚕茧和生丝价格波动不小,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也随之起伏。“自去年春茧收购的蚕丝价格创历史高位之后,丝价持续回落至每吨30万元。今年春季以来丝价已有小幅回升,现3A级的生丝每吨已在31万元左右。由于印度下降进口蚕丝关税,加上国家金融信贷放宽等原因,预计蚕丝价格还能有小幅回升的可能。”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沈根生介绍说。
养蚕收益较低蚕农凸显老龄化
既然蚕丝价格会有回升,为何蚕种饲养量却在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据沈根生介绍,自古以来,蚕业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湖州市农村的大量劳动力选择到工厂打工,致使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养蚕农民急剧减少,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目前,湖州市还在从事蚕业的劳动力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轻人。而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起早贪黑养蚕。”南浔区农技推广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
湖州市素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蚕桑产业长期以来就是湖州市的传统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上生丝的价格波动剧烈,这一产业的优势已经逐步在减弱。广大蚕农对于产业前景信心不足,大量劳动力从这一产业流出,养蚕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日趋突出。
南浔区双林镇赵家兜村的蚕农俞根才今年已经82岁了。他告诉记者,养了大半辈子蚕,本来考虑年纪大了,今年不想养蚕,但最后看看也无事可做,还是订了一张半的春蚕种。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养蚕的成本账: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养一张半到两张蚕种,再多的话就照顾不过来。一亩桑叶可以喂养一张半蚕种。按去年的市场行情算,购买一张半蚕种66元,桑地施肥管理等用了100多元,产量可以达到75千克。去年春蚕收购价是每50千克2200多元,创了历史新高,可是收益才3000多元。
俞根才说:“饲养春蚕的这一个月,有的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好几次。 3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我与老伴都80多岁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在植桑养蚕。家里有一亩多桑树地,每年的修枝、施肥、摘叶,都是我自己弄的。”“虽然农业部门向我们推广了‘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少回育’这项新技术,改变了蚕农经常需要半夜爬起来伺候蚕宝宝这一状况,但是养蚕还是个苦差事。”俞大爷说。
同俞根才一样,目前湖州市的绝大多数散户养蚕人家,都是这样的模式:一家人里面留一个年长的,零星养一张或半张蚕种;家人则在上班前后帮忙采点桑叶,最忙的几天里就请假一天半天帮忙。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收益,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年轻人现在随便到哪个厂里上上班,只要肯做,每个月收入至少有2000元以上。所以眼下愿意在家里养蚕的年轻人真的不多了,既嫌起早贪黑太辛苦,又嫌收入不稳定。”沈根生表示。
市场大起大落桑园减少万亩
成本上涨,价格不稳,被认为是湖州市蚕桑种养骤减的直接因素。
据了解,近几年来蚕茧价格的大起大落,让蚕农们感觉养蚕风险太大。2007年湖州市蚕茧收购价是每50千克1000元左右,但2008年降到了480元, 2010年的收购价在达到1630元后, 2011年又创了2300元的历史新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工成本,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以及产量随气候而波动,让很多蚕农感觉到,养蚕还不如到企业打工稳当、合算。
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据调查,虽然由于今年年初的寒冷气候,冬管和肥培投入比去年减少,今年桑园管理比去年同期要容易,但是,在桑园改造中,冬耕和剪梢面积在70%以上的,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近10%。
桑园冬耕和剪梢面积减少,就意味着实养春蚕量会相应减少。而农业部门公布的“今年1至3月已订春蚕种接近13万张,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6%。”正是说明了这点。
在双林镇竹桥港村,村民吴阿培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我们家的3亩桑田都砍掉了。因为近几年来,蚕茧价格的大起大落,让我们感觉养蚕风险太大。 3亩地我们现在种粮食和蔬菜,保证自己家里开销同时,有节余也会到集市上卖。而农活不多的时候,我也会在附近打打零工,每天也有60元收入。”
而家住南浔区千金镇的村民芮玲凤向记者表示,由于她本人在镇上工厂打工,两个孩子在市区工作,家里的四亩三分桑树地一直无人打理。“而且近几年的化肥、农药价格涨了不少,成本在上去,打理起来就更困难了。”她说,只有桑葚上市的时节,孩子们回到家里才会想到去桑地里转转,采采果子。
记者从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了解到,全市今年计划老桑改造面积在1万亩左右,但实际行动迟缓。“我们称50亩以上的成片现代蚕桑园为规模小区,而到目前改造面积只落实了1180亩。”沈根生说,全市桑园实际面积减少了近1万亩。
发展蚕桑产业惠农措施不少
以前,从小蚕饲育到鲜茧出售,一般需要30天左右。这段时间里,要让蚕宝宝吃好睡好。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一门细致活,稍微不注意,损失可就大了。据了解,为了帮助养蚕农户能够采用更科学的方法饲养蚕宝宝,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湖州市蚕桑技术推广部门专门制定了一套饲育技术模式表,便于蚕农操作。“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少回育,是这项新技术的主要内容。”沈根生说,专养雄蚕是一项新技术,从1997年开始在吴兴区织里镇推广试养以来,已逐步推广到三县两区10余个乡镇200多个村,饲养农户近3万户,并在吴兴区建立了专养雄蚕的示范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饲养雄蚕种已超过20万张。
近日,由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与浙大——湖州现代农业蚕桑产业联盟联合承办了“湖州市2012年春期蚕桑技术培训班”。来自浙大、省农技中心、省农科院以及地方的专家分别讲授了安全养蚕技术、桑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湖州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
全市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重点乡镇蚕桑辅导员、蚕种生产企业技术骨干、联盟加盟企业或合作社以及科技示范户、规模饲养大户的代表已经从这个培训班上获得了技术支持。
据悉,为了提高农民养蚕的积极性,提高养蚕收入,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在今年将按市、县区、乡镇分工实行分期蚕桑生产培训,分析产业形势,研究发种布局,决定发种日期,今年的春蚕领种工作近期开始。同时,蚕种质量排队调查工作、春期安全生产部署工作、农资和蚕药等检查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此外,湖州蚕桑平台成为省科技厅首批新立项的28个平台之一,其中优良桑、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彩色茧蚕品种的产业化开发等将作为优质高效生态蚕业生产技术成果进行转化。
生丝需求增加市场前景看好
尽管实养蚕种和桑园面积都在缩小,但是,今年的生丝市场却被看好。“我们预计今年生丝价格还能保持高位,蚕农将有不错的收益,尤其是采用先进技术规模饲养的大户。”沈根生说。
据了解,随着国内市场对丝绸制品接受度的增强,蚕丝相较于棉花、化纤等原材料的竞争力逐渐加强,从而使生丝的需求增加。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去年我国蚕丝被所消耗蚕茧占到总茧量的近20%,蚕丝被的异军突起增加了蚕茧消耗量。
蚕丝被,就是俗称的丝绵被。据湖州市农业部门调查,长期以来,丝绵生产以个体农户利用大批蚕茧出售时的次下茧剥丝绵作为家庭用途为主。个别多余的丝绵在市场上流通销售。2005年以后,江浙一带蚕茧收购商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蚕茧销售价格降低,造成蚕农生产积极性降低,致使下茧率增加。这时候,湖州、嘉兴桐乡、杭州淳安等主要养蚕区的制丝企业发现下脚茧原料增加,可以批量生产蚕丝被。自此,蚕丝被开始规模化生产,进入更多的百姓家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湖州市共有丝绵注册企业92家,专业从事该行业生产人员1000多人。 2010年,湖州市生产丝绵被约110多万条,年产值4.33亿元,消耗鲜茧约占蚕茧总量不到四成。去年,生产丝绵被135万多条,消耗鲜茧约占蚕茧总量超过四成。湖州市现有蚕丝被注册商标11个,红鹦哥、蚕花娘娘、渔桑农家、蚕丰韵峰等品牌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
虽然全国丝绵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湖州市丝绵产业起步是在2005年以后,经过6年多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尽管这些企业各自生产规模不等,但都在全省,乃至全国布点自己的销售网络。
记者在湖城众鑫广场附近的“蚕花娘娘”专卖店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蚕丝被。“冬被、夏被、车睡被、午睡被、礼品被,这些都是我们企业不断颠覆传统蚕丝家纺,推出的一系列新概念产品,受到了市场认可。 ”工作人员介绍说。
“我去年送给上海亲戚一条蚕丝被,盖了一个冬天觉得非常暖和,重量又轻。这不,让我再帮着买5条,下个星期他们自己开车过来取。”正在选购蚕丝被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
- 吴兴农民“小百花”草根越剧巡演村落间
- 陈德荣调研村房两改:让农民进城 让工商资本下乡
- 感受与城市的距离 农民工八成交友仍限老乡同事
- 远赴安徽阜阳 温州瑞安两农民熬制“地沟油”被捕
- 浙江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将于6月2日在海宁开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