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一边安排9名学生的教务工作,一边努力走访40多位学龄儿童家长……连日来,庆元县合湖乡校负责人吴劝淼一刻都没闲着。
从今年学校开课伊始,他和另外7位老师一直在做一件事:对下学期的生源情况进行摸底。然而初步摸底情况不尽如人意:下学期的生源很可能为零。
合湖乡校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合湖村,距庆元县城67公里。曾经有200多学生的乡校,是个热闹的大家庭。今年,学校开设了两个班级,只有9名学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乡校生源逐年减少呢?带着这个疑问,佳友民情快车栏目记者前往庆元采访。
师生比率接近1比1
沿着盘山公路,转过700多道弯后,我们来到合湖乡校。小溪边,粉红色外墙的校舍格外醒目。校内,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教学楼一楼至三楼的10多个教室房门紧锁。
记者顺着楼梯来到二楼左边的一个教室。这是五年级的教室,约有30平方米,摆着4张桌子和一个讲台,4名学生正在埋头算数学题,一位女老师在一旁认真指导学生写作业。在三楼六年级的教室里,5个学生正在认真地答题,有30年教龄的老师吴启亮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上午9时20分,下课铃响。老师告诉我们,学生们有30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这时,9名学生中,有2名男同学来到教室打乒乓球,其他7人纷纷到篮球场打篮球或踢足球。
“学校上午、下午都安排了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中间安排有5分钟的眼保健操、30分钟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晚上两节课的晚自修,也分别是40分钟。”吴启亮说,学校现有8名老师,分别教授学生们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主课。其中7位老师还与这9名学生“结对”,由老师当学生的德育导师。
学校软硬件都不差
在合湖乡校采访,很多老师向记者描绘起乡校曾经生源充足时的场景。“2006年时,几乎每个班级都有30多名学生。那时,教室的座位都排得满满的,课外活动时间,篮球场都挤满了人。”吴劝淼感慨地说,而今乡校生源断层严重,一至四年级根本没开课,10多个教室只好空着。
“生源断层,跟教学设施落后有关系吗?”记者问吴劝淼。
“上世纪90年代,校舍曾比较破旧。1994年,香港企业家沈炳麟先生资助建造了一幢三层的‘同庆楼’新教学楼。2010年,上级教育部门还一次性拨款60多万元,对合湖乡校进行了加固改造,使整个校舍达到防震要求。另外,近几年学校还配备了电脑、电视以及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可以说这些设施都是比较先进的,跟县城学校的设备差不多。”
“那跟师资力量有关吗?”
“我们这8位教师,超过17年工龄的有5位;8位老师中,现聘用岗位专业技术级别从九级至十二级不等。2009、2010学年他们的考核评定均为‘合格’。可以说全是称职的老师!”
多因素导致生源断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生源断层?
“合湖村民以往大多以种植香菇为业,近几年由于香菇价格很不稳定,一年好一年差,很多青壮年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千方百计举家外迁,带着子女进城读书。”合湖乡一干部认为:菇贱伤农是导致农民离土的原因之一。
“部分家长生怕孩子在乡校就读会落后于别家的孩子,明知进城就业、生活有困难,也要咬紧牙关送子女到城里学校去就读。”一位花甲老农含泪告诉记者,他儿子在县城靠收废品供孙子读书,还得做家务,经常要回家来取些米和菜出去接济生活;儿媳妇进城后就不知去向了。
“近年来,县城里的小学越办越多,教育部门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出台了一系列‘阳光招生’政策,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县人大代表、合湖村民刘卫胜认为,县城学校可以无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是导致山区小学生源断层的真正主因。
作为县人大代表的刘卫胜,最近对合湖乡农民送子女进城就读的状况作了一番详细调查,发现许多家庭在县城里生活困难重重,多起夫妻离婚;由于就业困难和生活艰难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非常突出。他指出:“‘人往高处走’无可非议。但必须建立在有发展前景的、充满希望的前提之上,倘若只是一心为了子女进城读书而不惜一切,这对于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都没有好处。”
据了解,庆元县目前有江根、官塘、龙溪、贤良、荷地、岭头、龙溪、张村、五大堡、举水、合湖等11个乡校,共有982名学生。2011学年该县共投入61.65万元公用经费、16.5万元维修经费来保障这11个乡校正常运转。
这个学期,合湖乡校六年级的5位学生即将毕业。如果下学期没有学龄儿童入学,那就只剩下4位家庭贫困的五年级学生了。这个“麻雀学校”将何去何从?本报将继续关注。
- 年轻干部拜"老师傅" 兰溪百对"师徒携手共跨越"
- 十个老师八个喊“压力大” 年长教师更易抑郁
- 永康核查在编不在岗 请假23年老师患眼疾非吃空饷
- 浙师大老师掐死13岁儿子 常常和儿子玩掐脖子游戏
- 8个月没上课老师领工资 永康复核在编不在岗人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