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编者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浙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五年来的成就和经验,省委宣传部和本报组织有关单位、专家成立浙江“创业创新、科学发展”课题研究组进行专题研究,本报今起刊发六篇理论文章。
主要成就
2007年以来,浙江经济遭遇越来越多的“成长烦恼”。土地等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加重,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
2007年,为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全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货币政策趋紧,全国经济增长开始回落。
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海外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浙江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负增长,外贸依存度超过50%的浙江经济遭遇严峻挑战。
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发展环境的恶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趋紧、金融危机的冲击——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浙江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严峻形势下,浙江人民同心同德,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
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0亿元,为2006年的2.04倍,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1%,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2009年,经济增速仍保持了8.9%的水平。浙江成为突破工业化中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极为鲜见的经济体。2008年浙江GDP突破20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0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三万亿元的省区。2009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达93.5%,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98.1%。
浙江人经济异军突起。随着浙商走向省外、海外,目前,浙商在省外投资累计超过3万亿元,高居全国第一位,在省外浙商达到600余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浙商投资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与重要行业。浙商在海外投资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在海外浙商达15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浙商境外投资遍布六大洲130多个国家,制造业、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都有浙商身影。
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为创业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浙江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在外创造了又一个浙江的GDP,为浙江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09年,人民生活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3%。2006年,浙江常住居民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2011年浙江人均GDP达58665元,约为9083美元,相当于2006年的2.3倍。2012年,浙江人均GDP有望突破10000美元大关,向发达经济体行列挺进。
根据对全省城乡住户的抽样调查数据,从2006年到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列全国第1位。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增长1.44倍。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浙江服务业得到较快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5.9∶53.9∶40.2,演变为4.9∶51.3∶43.8,第三产业比值上升3.6个百分点;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13%。在第三产业中,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在工业部门,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五年间重工业占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了58.7%。制造业内部,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624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从2006年的9.5%跃升至24.1%,提高了14.6个百分点,结构趋于优化。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3094亿美元,是2006年的2.22倍,出口额在全国的排位从第4位升至第3位。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作用不断上升,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劳务输出与工程合作迅速增长;对省外与海外投资更是突飞猛进。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2009年11月,科技部等正式批复浙江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浙江抓住机遇,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目前,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科学发展水平居第4位。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连续五年下降,年均降幅超过6%。2012年1月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继续下降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持续下降,均完成各年度减排目标。浙江成为全国节能减排先进省份。
经验启示
五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以后所取得的,更显得来之不易。它源自于浙江人民不折不挠的团结奋斗,是民间自发创新与政府因势利导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的五年里,浙江省委、省政府依靠中央的正确领导与群众的支持,从省情实际出发,大胆“先行先试”,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从制订“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到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从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四大建设”,到全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开创了浙江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以改善民生为最高理念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致力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7年6月,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与实际省情,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总战略。
围绕“两创”总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推进“两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首先,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放在关键位置,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从而为劳动报酬的提高提供更大空间;其次,大力促进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推进“山海协作”,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援,加强对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再者,在促进居民劳动报酬与工作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推进创业富民,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鼓励人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其四,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居民全面纳入社会医保与养老体系,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不断增加农村居民与城市困难群体的转移性收入。此外,推进“浙商回归”工程,推动在外浙商回乡投资,反哺家乡、回报乡亲,促进社会阶层、区域与城乡的和谐发展。
五年来,浙江经济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浙江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了居民消费的扩大,提高了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增进了区域和谐与劳动关系和谐,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科学的发展战略为引领
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察觉到,充分发挥浙江的海洋与港口资源优势、商贸与市场大省优势、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优势,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为此,我省努力寻求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着力将这些客观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11年,在中央支持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浙江第四个国家战略。“四大国家战略”为浙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2009年,省委、省政府敏锐洞悉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机遇,深刻分析浙江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深度暴露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审时度势作出了推进“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浙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征程。“四大国家战略”启动后,“四大建设”更成为推进“四大国家战略”的重大载体。
在大平台建设方面,浙江着重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整合提升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产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发展提升11个重点制造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现代服务重点行业、10大农业主导产业和42个块状经济集群;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提升项目;大企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培育发展146家龙头企业和若干跨国公司。原先以“轻、多、小、散”为特色的浙江经济,开始迈向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博、大、精、新”时代。
(三)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遭遇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与生态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大幅振荡并上升,劳动力短缺加重、工资不断上扬,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与发达国家遭遇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愈趋激烈,浙江不少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传统中小企业向省外转移,出现了类似韩国、台湾等地曾经经历过的产业空洞化的威胁。
针对严峻形势,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业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转变观念,重视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更注重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致力节约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吸收国内外先行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把节能减排、工业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从金融保障、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出口型企业、税费减免等方面推出多项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与高污染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是核心。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战略,将浙江的资本要素优势转换为技术要素优势,以弥补资源与劳动力要素的缺陷,从而再创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在“两创”总战略引领下,浙江围绕《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创新发展。
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紧密结合,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大对企业研发的财政税收扶持力度;促进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联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块状经济优势,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全省产值1亿元以上的360个产业集群中,普遍建起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引导传统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让出中央、占领两厢”,即将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让给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则主要向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两端转移;鼓励企业生产设备升级,促进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导企业引进专利与先进的产业技术与工艺;加大力度,引进各类技术人才。
(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201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与布置,从浙江实际出发,推出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支持,具体包括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海洋新兴以及核电关联产业。
为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浙江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设定了宏伟目标,要把浙江建设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到2020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近20%。
浙江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这些平台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参与;还有一部分技术平台则是企业之间在政府推动下成立。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对推进浙江科技进步、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与浙江高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浙江致力于几个“抓好”:一是抓好体制机制的完善,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扶持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市场环境;三是抓好重点领域突破;四是抓好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五是抓好市场培育和示范应用;六是抓好载体建设,把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科创基地和海创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主阵地来规划建设,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七是抓好人才培养和使用,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高地;八是抓好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九是抓好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力。
(六)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
块状经济在浙江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底,浙江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与56%,但浙江块状经济有着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许多产品虽有着产量“世界之最”的光环,却掩不住“为人做嫁衣裳”的无奈。“三千双袜子不如一个iphone”、“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客机”的现实,刻画出“量在天花板上、利在脚底板下”的尴尬。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与环境制约的加剧,浙江块状经济亟需解开产业与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延伸。“变制造为创造”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刻洞察,浙江省政府继2009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除了推动传统块状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更重视行业内升级,通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设备更新、管理提高、制度创新、组织优化、品牌培育等手段,加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业内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更加明确。先后从全省312个10亿元规模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确立了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在这些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针对其行业特点和区域特征,组建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具体的技术和业务指导。同时,总结出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四种类型,即: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价值链整合提升型。根据各种类型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与转型路径,推动集群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通过严格限制与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区域转移、推动浙商回归、加快循环经济建设、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了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展望
未来多年内,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稳健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延续;要素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压力仍难缓解,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偏慢,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区域与城乡的发展差距犹存,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极其艰巨。
未来浙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珍惜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面对新环境,审时度势、未雨绸缪;需要我们突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组织创新,稳固浙江经济新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落实“四大国家战略”,以“四大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和以山区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实现浙江经济的新飞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