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宁波市前十位死因、死亡率及构成
浙江在线05月22日讯 昨日,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2011年我市居民死因年度分析报告。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首次突破80岁,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值得重视的是,恶性肿瘤依然高居死因首位,半数儿童死于意外伤害,而劳动力人群的慢性病状况不容忽视。
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首次突破80岁
期望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年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幅度不会很大。
据市疾控中心统计,2011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80.37岁,首次突破80岁。与2010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79.43岁相比,增加了将近1岁。
具体来说,2011年全市居民期望寿命中男性为78.05岁,女性为82.90岁。
市区居民期望寿命81.36岁,男性为79.28岁,女性为83.59岁;农村居民期望寿命79.80岁,男性77.35岁,女性82.51岁。
专家表明,如去除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的影响,宁波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可延长4.40年,将可达84.77岁。
据了解,2011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到82.51岁,比2010年增加了0.38岁;浙江省杭州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为80.89岁,比2010年增加了0.22岁。从期望寿命的角度看,我市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专家提示:应极力倡导“健康寿命”
我市疾控专家表示,疾病、痛苦、伤残伴随着人的一生,单纯期望寿命的长短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而应是在期望寿命的基础上,把病伤残率结合起来,体现出人在良好状态下和不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这就是健康期望寿命。
市疾控中心为此采用宁波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进行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从计算结果看,1岁以下组健康期望寿命为63.73岁。也就是说,对1岁以下组婴儿未来生活的80.37年而言,16.64年是带病度过的,健康寿命比重为79.30%,基本上随着年龄组上升该比重进一步下降。
“关于寿命,一般谈论最多的就是一个人活了多大岁数,其实在医学上这只能称作是‘自然寿命’,只有高质量生存状态下的长寿,也就是较长的‘健康寿命’才是现代社会所极力倡导的,这对我们这个老龄化逐步加深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说。
恶性肿瘤依然高居死因首位
2011年宁波市总死亡率为614.45/10万,前五位死因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08.60/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09.15/10万)、呼吸系疾病(死亡率为98.63/10万)、损伤中毒(也称伤害,死亡率为55.59/10万)、心脏病(死亡率为53.09/10万),共占总死亡的85.30%。也就是说10个死亡人员中有8.5个是死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疾病、损伤中毒、心脏病。
近十年来,恶性肿瘤一直高居死因的第一位。2011年恶性肿瘤居潜在寿命损失年的首位,每例恶性肿瘤死亡者平均损失了6.96年的寿命,占总寿命损失的33.80%。其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肺癌、肝癌和胃癌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多年来,肺癌死亡水平都处于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
另外,从2006年起,脑血管病已取代呼吸系疾病上升为死因顺位第二位。心脏病也一直位于宁波市户籍居民死因前五位。
专家提示:不吸烟少饮酒
据相关文献报道,吸烟(包括被动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吸烟同肺癌有密切关系,87%的死亡肺癌患者同吸烟和被动吸烟相关。另外,大量吸烟和酗酒都可成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而实际上,不吸烟、不酗酒是最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病的简易方法。
专家表示,如果能够认识其危害,做到不吸烟,少饮酒,远离烟草、远离烟雾,将有效降低肺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劳动力人群的慢性病状况不容忽视
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市居民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1.76%,其中男性为83.52%,女性为79.46%,全市慢性病死亡率为502.36/10万。近四成的慢性病死者在60岁以下。
专家解释称,慢性病是指除感染、母婴、损伤中毒、死因不明外的其他所有疾病,通常导致病人长期失能,病人从患病到死亡的过程缓慢而又痛苦不堪。而且,大多数的慢性疾病都导致花费持续增加,使贫困家庭不断处于负债和疾病的循环之中。
在我市居民中,劳动力人群的慢性病状况不容忽视。该群体中的很多人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同时,慢性病的发病人群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譬如,根据监测报告显示,恶性肿瘤已连续多年成为青壮年死亡的首位死因。
专家分析,劳动力人群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养育孩子上,而多数慢性病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等,因此,这类人群很容易忽视自身慢性病的存在。加上社区医生难以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他们为此成了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个薄弱点。如果该人群的慢性病状况不及时加以预防控制,慢性病必将在他们的中老年阶段显现和恶化。
专家提示:多项措施防控慢性病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市疾控中心建议:
提倡健身活动和低脂肪食品等的摄入,将会获得广泛的健康效益。全社会均应参与到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来。加快烟草控制,切实推进“无烟城市”建设。减少食盐的摄入,每人每天少于6克盐,这可以降低血压,而血压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减少有害饮酒。需要社会倡导来减少有害的酒精消费,进一步达到预防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的目的。
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见病基本药物的配给。我市推行“药物零差价”以来,降低了居民对药物的经济支出,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院对常见药种类的合理调控,需要继续完善,以利于引导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就医行为。
定期体检。应加强对45岁以上居民的健康体检,做到对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国家、社会、个人的经济损失,减轻疾病负担。
1-14岁儿童过半死于意外伤害
伤害是引起幼儿、少儿和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对1-14岁儿童来说,因伤害致死的占了总死亡数的54%,而淹死又是他们最严重的伤害。2011年,我市有34例1-14岁户籍儿童意外淹死,多数发生在6-9月份,占了伤害致死儿童的四成多。
同时,去年有29例1-14岁户籍儿童因交通事故而死。经分析,5岁以下儿童多半是由于监护人疏忽照顾而独自跑到路边导致事故,6-14岁儿童有部分是在马路上嬉戏追赶,不幸酿成惨剧。
对(15-44岁)的青壮年,因伤害致死的占34.89%,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有四成多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的占近两成,被杀的占5.92%。在被杀者中七成多是男性,六成多为青壮年。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因意外而发生伤亡事故的儿童中,流动儿童远高于户籍儿童。就儿童溺水死亡而言,监测结果显示,去年14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溺水死亡的高达72例,是本地儿童的两倍多。
专家提示:加强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看管
从监测结果来看,对幼儿的看护以及对适龄儿童的交通安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流动儿童,家长更要加强看管。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繁忙,难免会疏忽对孩子的照顾。专家建议,加强流动儿童的社区安全防范教育,开设四点钟学校、“小候鸟快乐夏令营”等载体,帮助流动儿童在父母上班时有一个临时的安全的家,这是当务之急。
去年,我市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5.01/10万,与2010年相比稍有下降,这可能与我市大力开展道路安全宣传和行动整治(如酒驾、超速、礼让斑马线等)有一定关系。监测数据还显示,在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中骑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与小汽车或大型车辆相撞导致死亡比例约为40%,为此,专家建议,规范电动车和摩托车的驾驶行为、减少机动车非法占用非机动车道现象、清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猝死者最小年龄17岁
监测报告显示,我市居民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趋于年轻化。2011年,宁波市户籍人口猝死死亡率为0.96/10万,男性(1.32/10万)高于女性(0.59/10万)。45岁以下占了约25%的比例,最小年龄仅17岁。
专家提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要心中有数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称为猝死,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是迅速发生死亡,死得不明不白,多数病者在发生猝死之前缺少明显的征兆。我市死因监测分析报告提及的猝死,主要指心源性猝死和不是由于暴力而快速死亡但又不能发现其原因。
如何预防猝死?专家建议,对那些潜在性的慢性病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正规的治疗,病人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异常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剧烈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过度饮酒、吸烟、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都可能成为猝死的诱因。
男性的期望寿命
比女性少将近5岁
监测报告显示,从死亡的角度看,男性处于劣势,如:男性的期望寿命(78.05岁)比女性(82.90岁)少将近5岁。男性的恶性肿瘤、交通事故和自杀等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性别差距较大,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06倍。在去年自杀身亡的居民中,男性占六成多。
专家提示:男性健康亟须家庭社会关注
专家分析认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这一情况已连续多年出现。男性除对自身健康,多数不是很重视外,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根据监测报告显示,男性劳动力人群(15-64岁)因精神障碍死亡人数是女性的1.6倍,这些往往与自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控制精神障碍的发生和防止自杀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专家呼吁,家庭、单位、社会要加强对男性的关爱,男女平等、互相关爱,这是中华美德,也是和谐社会本身的要求。
不同年龄人群的主要死亡特征
年龄其主要死亡特征
婴儿(1岁以下) 2011年全市婴儿死亡172例,主要死因为先天性疾病和围生期疾病,这两种疾病分别占婴儿总死亡的43.60%和33.14%。
幼儿(1-4岁)、少儿(5-14岁)损伤中毒(伤害)是幼儿和少儿死亡的首位死因,占幼儿、少儿死亡的54.00%。
青壮年(15-44岁)恶性肿瘤是青壮年死亡的首位死因,占40.15%,其次是损伤中毒,占34.89%。
中年(45-64岁)中年人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脑血管病,三者分别占中年人死亡的62.21%、11.69%和8.86%。
老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病,三者分别占老年人死亡的26.06%、21.15%和20.76%。
- 近十年来,恶性肿瘤高居宁波居民死因首位
- 宁波死因报告:中年男人压力大死亡率高出女性一倍多
- 去杭州部分医院检查血脂 会拿到一张“彩色报告单”
- 赵洪祝充分听取基层党员意见 修改完善省党代会报告
- 杰出青年进校园 首场报告会在舟山浙海院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