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连兴手中有方策的《光荣纪念证》
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电影《集结号》的海报上这行醒目的文字,总是容易让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
电影里人心为之颤动的情节,同样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河北省唐山人张红琢正在为长眠于全国各地的烈士寻找亲人,这其中就有宁波籍的烈士。
余姚丈亭镇就有一位,62年前,他为国捐躯,倒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叫方策,原余姚市汇头乡人(现余姚市丈亭镇龙凤村),1950年12月,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直到现在,他仍安葬在辽宁丹东烈士陵园。
热心人为烈士寻“家”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后安葬在什么地方,以至于许多烈士的墓地从来没有家人来祭奠,这是让人痛心的事。”张红琢今年51岁,河北省唐山人,从2007年开始,就为安葬在全国各地的烈士寻找亲人。
到目前,他已经为安徽、江西、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的15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
这段时间,他正在整理原籍广州、浙江、江苏一带,牺牲后埋葬在辽宁、吉林等东北地区烈士陵园的抗美援朝烈士信息。
昨天,张红琢告诉记者,他跑遍了辽宁、吉林二十六七个烈士陵园,现在能确定原籍在浙江的抗美援朝烈士,有20多位,其中有两位为宁波籍。
方策:余姚人,1950年朝鲜志愿军第20军59师175团教导员,1950年12月,在朝鲜战场负伤后,在辽宁丹东不治身亡,后葬于丹东市振兴区烈士陵园。
熊仁良:慈溪人,1939年参加革命,志愿军第73师后勤处军需科科长,1952年10月牺牲朝鲜,后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张红琢所整理的这些资料,很多是他到各个烈士陵园拍摄墓碑上的信息得来,但是由于当时登记信息的时候,因为方言口音或者其它各种因素,也可能造成登记的信息有误。
而目前他所掌握的很多烈士的信息,大多只有姓名,却没有部队番号,没有详细的原籍地址。
电影中有他为原形的角色
根据张红琢提供的资料,昨天,通过丈亭镇当地政府,记者找到了方策的亲弟弟,84岁的方书桥和方策的侄子,今年71岁的方连兴。
昨天,走过弯弯曲曲的村道,记者见到了他们。
方书桥坐在椅子上,看上去精神矍铄,但是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但说起方策的事情,方连兴却记得很清楚。
扳指一算,那是1950年的事情了,当时方策27岁,方连兴9岁。
方连兴回忆说,那天正在地里干活的方策接到了一封信,是部队里的战友寄来的,信上面说,“‘我们这里生意兴旺,你来不来?’”
这句话是当时战友之间的暗语,其实是问方策要不要回部队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
记者从余姚市梁弄镇革命烈士陵园了解到,方策1944年入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部队北撤途中,方策被捕,第二年4月,他越狱逃跑,克服重重困难步行到山东泰安,找到了原部队重新入伍。1948年,方策担任了连政治指导员,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担任营副政治教导。
方连兴说,方策南征北战,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电影《渡江侦察记》中,还有以他为原形的角色。
离开恋人远赴朝鲜参战
因为常年征战,方策的整条右手手臂都废了,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夕,他被调到了宁波参与部队二线工作。
正是在这段时间,方策的家人为他在邻村说了一门亲事,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不错,正要谈婚论嫁,他却接到了战友的信件。
顾不上右手的伤势,他想再次决定为国征战,他这一走,恋人再没能等到他回来。
“离别的时候,他弟弟(方书桥)还拉着他的裤管,死活都不让他走。”方连兴说,家里人逢年过节总会提到他。
能回家的只有几件遗物
1950年12月,方策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来被送到辽宁丹东治疗,最终治疗无效去世。
“具体是哪一天,我们都记不得了,那天,爸爸妈妈接到消息,哭的人都站不住了……”方连兴回忆说,那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他们牵着一匹马,手里捧着方策的血衣。
一起送来的,还有方策随身使用的手表、钢笔等遗物,一笔两三百元的抚恤金以及一张冷冰冰的《光荣纪念证》。
“多亏这次你们记者来采访,我们才知道方策被葬在辽宁丹东,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次都没有去看过他……”说到这,方连兴有些哽咽。
方连兴说,现在方书桥老人年纪大了,也走不了那么远的路,但是家里人还是有个愿望——能有家人去一趟丹东,去看看那个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
今天,记者将与丹东方面联系,希望能送方策的家人去异乡看望他。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