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 上半年出现的菜价高现象是全局性的,主要是由气候因素造成,但也让人对衢州本地蔬菜的生产、供应能力引发关注。本地蔬菜的生产、供应状况如何呢?记者近日进行探访。
5月21日,记者看到,位于衢城东门的一个蔬菜基地呈现一片绿油油景象,枝蔓上挂满辣椒、番茄、小南瓜等蔬菜,几位菜农正在菜地干活。陈海福既是自己种菜,也是蔬菜基地的牵头人,说起今年种菜的效益,他开心地说,虽然上市季节推迟了,蔬菜的产量也有所降低,但因为菜价高,收入也不错。“像白辣椒,去年每斤只有五六块钱,今年前段时间却高达8块至10块。”他家今年种了7个大棚2亩多地,毛收入就有3万多元。
这个蔬菜基地共有80亩地,是原来东门村征迁后由30户菜农临时租赁的,来这里种菜的都是信安街道东门村资深菜农。据了解,这里种菜种得最好的是梅春苟家,他家今年种了1亩多地的菜,到目前为止已拿到了2.5万元收入,除去成本,还有2万多元,到年底最起码有4万元收入。
梅春苟告诉记者,种菜关键看技术,在今年气候条件下,“人家没菜卖,我却有很多好卖的菜。”他家的菜上市时间比人家提早了10天,产量不减反增,而且种植成本低,人家的成本约占销售额的30%,他家的10%都不到。
然而,规模种菜却与此形成鲜明反差。记者了解到,许多规模种植的蔬菜不仅上市时间迟,而且产量低,虽然眼下菜价高位运行,但种植效益仍不理想。
聚丰生态养殖种植园区主人朱银寿是其中种得比较好的一位,由于种植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他告诉记者,今年种植效益还稍好一点,像去年每亩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种菜这个行业,既费心气,投入又大,这点收入根本算不了什么。”
问及种菜效益低的原因,朱银寿直言种植成本高,“像去年雇工工资一天60元,今年已涨到70元。”此外,肥料等农资成本也大幅上涨。最让他头痛的是,虽然他的农业园里是按标准化种菜的,用的都是有机肥,种的是无污染的“生态菜”,但优质不优价,拿到超市里都嫌贵。
由于规模种菜效益不高,规模种植户种菜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种植基地甚至出现退菜改种现象。
柯城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何润云相告,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我市蔬菜种植面积近年来得到迅速扩大。像柯城区播种面积去年底达到七八万亩,但是随着城市扩建,原来的城郊村被征迁,蔬菜种植基地出现外移。“该区原在东门、北门、大南门等城郊村的老蔬菜种植基地,外移到花园、七里、沟溪、石室等一带。而在衢江区,蔬菜基地甚至外移到莲花、杜泽等乡镇。”
何润云告诉记者,蔬菜基地外移后,一方面,由于新基地种植户原来不是种菜的,缺乏种植技术,对生产能力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新涌现出来的大多为大户,是规模种植,但规模种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出现了种植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种菜积极性,也影响了蔬菜供应。
市农科所农技专家项小敏说,种菜属精耕细作作物,规模化种植因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本应是一种发展方向,但目前反而让人感觉到种菜更适合一家一户型。规模种植效益低主要是技术、管理方面出问题,一方面,规模种植户难以雇到和留住人才,缺乏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表面上配套完善,有大棚等设施,但仍缺乏科学配套设施,不能进行准确化种植,管理较粗放,导致种植产量低、效益差,更难抵制自然灾害,而一家一户型种植反而容易做到。此外,规模种植由于机械化程度低,都需要雇人,会带来成本增高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规模种植户种菜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其半途而废。“前述对比例子就是很能说明问题:梅春苟等老菜农有很多很好卖的菜,而规模种植户则大呼赚不到钱,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 衢州严师傅的电动垃圾车被偷了 请热心市民提供线索
- 为山老区的孩子捐书 衢州市民留下感人爱心故事
- 千年古樟树患上虫害 衢州开化合力拯救"浙江树王"
-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农业园区 葡萄节前“抢天气”
- 农民阅读热情高 衢州市上祝村三扩农家书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