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诸暨店口镇全兴精工集团的吴永辉终于决定买房了。
这个来自四川荣县旭阳镇的男人来店口已经5年。按照店口去年出台的“流动人口购房优惠政策”,他看中的那套售价100万元的房子,可以优惠12万。
吴永辉的幸福生活背后是全国首创、至今仍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
2007年6月1日,嘉兴平湖成立了全国首个“新居民事务管理局”,向当地外来人员发放第一张“居住证”。
“居住证”和原先的“暂住证”一字之差,意义深远。
2009年10月1日,《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它意味着浙江1800多万流动人口将告别14年的“暂住时代”,步入“居住时代”,并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同城待遇。
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共发放了15万本居住证。
从“管理”到“服务”,从“外来民工”到“新浙江人”,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浙江在追求“以人为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公平理念下,踏出了一个又一个脚印。
从管理到服务,从“引得进”到“留得住”
流动人口进浙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前后,这个时段是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的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成为劳动力输入的主要省份之一。
第二个时期,是2007年前后,因为金融危机等影响,浙江遭遇“用工难”。
正是在这个重要的拐点阶段,浙江开展了专项调查。
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参保比率,对他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007年,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专题调研再次展开。
这些流动人口,如何引进来,又如何留得住?
经过两次调研,答案唯有“服务”。浙江需要反哺这些对浙江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人,让他们共享浙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07年,嘉兴开展试点,发出了浙江省第一本“居住证”。通过为流动人口转变身份,给予他们配套的养老、医疗保险、孩子读书等一系列与本地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待遇。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浙江走了14年。
一字之差,是社会服务理念的一大步——从传统的“治安管理”模式转向“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五级服务网络逐步铺就,给新浙江人贴心的温暖
2009年10月1日,《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在中国人口流动导向和社会服务理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实践中,浙江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五级服务管理组织网络逐步铺就,省、县(市)、乡镇、街道到社区,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
服务管理的人员配比是:500个流动人口配备一个专管员。
在这样的统一规划下,全省各地的做法亮点纷呈,创新不断。
宁波出台了“1+19”政策体系,仅义务教育这一块,截至去年年底就接收了25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3,同时还成立了很多“小候鸟关爱班”。
温州有流动人口“十大工程”,从“就业、就住、就医、就学、文化、素质、信息、维权、创先、爱心”十个关键词入手,是要让流动人口得到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实惠。
倒逼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
至2011年底,浙江省90个县市区有88个制定了居住证申领办法,全省共发放了15万本居住证。新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一年比一年优质。
嘉兴继发放了全省第一本“居住证”后,去年,这里又设立了“新居民需求服务站”。开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域的小店或小超市的服务站,可以为附近的“新居民”提供法规政策宣传资料和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免费拨打政府部门咨询热线电话,提供租房和求职信息。
“服务站”进一步延伸了服务管理工作终端,打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12年,嘉兴拟建“新居民需求服务站”200个以上。
今年2月,在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副书记李强提出,要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精准化水平。
在一系列服务管理举措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下,“浙江环境”赢得了全国口碑。
连续12年,浙江是全国劳动力输入第二大省,仅次于广东。目前,浙江户籍居民4781万人,流动人口2215万人。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说,要认真研究事关我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要发挥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倒逼机制,使人口有序合理流动,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有序流入,促进我省解决转型升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