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风浪影响,水下的能见度太低,考古队员准备在水下布置灯阵。 本报见习记者 史朵朵 摄
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东汉末年,宁波开始了海上通商。自隋唐时代以下,直到清末,宁波一直是传统海外贸易重要节点,沿海千帆云集,樯橹林立,极其壮观。
最近,象山北渔山附近“小白礁Ⅰ号”沉船,再度唤起了世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这艘清代道光年间的大型木质商船,自2009年考古调查后,已经陆续出水了518件文物,其中青花瓷、印章、墨西哥钱币等。
昨天上午九点,央视首次对“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进行水下直播,以期展现它在海底沉睡近两百年后的真实状况。
然而,由于水下能见度太低,昨天的直播镜头里一片浑浊,半个多小时的拍摄中,几乎没拍到任何有价值的镜头。今天,由于水下状况不太确定,直播能否正常进行,还不是很确定。
能见度估计只有三四十厘米
直播镜头里全是浑浊的海水
水下3部摄像机器,水上2部摄像机,空中还有体重4.3公斤的无人机进行空拍,央视的直播,一开始就显得气场很足。
老天爷也很配合。直播开始前5分钟,刚好乌云散开,露出了太阳。
“和之前的‘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沉船发掘相比,这是离岛礁最近的一次水下考古现场,距离只有2米,这也给考古提供了便利。”主持人说。
9点22分,第一组考古队员和央视的水下摄像师背着气瓶,做了下水的手势,挨个入水。
随着水下摄影师的镜头,考古队员顺着早已在水下设好的绳子一路朝下。
几分钟后,碧绿的海水转变成了黄色,画面中一片浑浊,人影难辨。
9点44分,从画面中传来了一名考古队员的声音“我到了”。不过,画面依旧很糊,只能看到水下手电筒不时划过的光束。
9点58分,画面突然有了改善,镜头清晰地捕捉到一摞摞整齐叠放的青花瓷,还拍到了一个被淤泥覆没的船底。
不过,很快,画面中又只剩下一片浑浊的海水。
无奈之下,10点左右,水下摄像师要求“上水”,这也宣告了水下拍摄的终结。
“今天的能见度低了,原本东海海域能见度有两三米,但春节以来阴雨不断,整体能见度有影响,而(昨天)估计只有三四十厘米……”资深水下考古专家栗建安说,东海海域都是泥沙底,过多人同时下水,也对能见度造成了影响。
昨天又出水两件青花瓷碗
虽然昨天水下直播没拍到什么东西,不过,考古队员还是发掘出水了两件青花碗。
考古队方面说,这两件“青花”都是景德镇民窑,一件比较完整,一件有残缺,与之前出土的青花瓷是同一批货物。
此外,已出水的500多件宝贝也通过央视镜头首次与观众见了面。
陶罐、青花碗、五彩罐……“小白礁Ⅰ号”上的文物以瓷器居多,且胎色艳丽,以日用生活用品为主,多为是道光年间款式。
不过,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说,和“南海一号”相比,“小白礁Ⅰ号”出水的青花瓷并不多,这说明从19世纪中期以后,瓷器的输出开始萎缩。
在这些文物上,专家们最关注的是一枚印章。印章上面刻有“盛源合记”四个字。
专家说,按照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源合盛记”,这枚印章应该是源合盛商号的印信,道光年间,宁波出现过一些源记商号,但像“源合盛记”这样命名的商号很少见,有可能是两个商帮联合创办的。
专家认为,如果对印章进一步考证,就能对这艘船的信息有所了解,也能从中了解清朝中晚期的贸易状况,对于商帮文化、造船业等,都能提供实证的补充。
- “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 古船上演海底寻宝
- 象山海底沉睡近两百年 “小白礁Ⅰ号”今日揭开面纱
- 12.1公斤!象山“鹅王”创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图)
- 敢叫荒山换金装 直播希望在乡邻
- 渔老大开着小船在洋面打转 为把钓鱼渔民安全载回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