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驾”,是指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毒品的驾驶员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酒驾”和“毒驾”都是上路前的禁止行为,但由于缺少相关法律约束,“毒驾”案例正在全国范围呈增长态势。“毒驾”也正对舟山市公共安全构成危害。
犯困、幻觉,生命方向盘在此迷失
去年8月22日下午近1时,定海交警大队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一辆无牌小型轿车在定海东港桥红绿灯左转弯待转区长时间停留,驾驶员在车内熟睡但车子未熄火,怀疑有酒驾嫌疑。
到达现场后,民警试图唤醒车内酣睡的驾驶员,但无论如何对方始终没有反应。直到半个多小时过去后,该驾驶员陈某才醒来,见到一旁民警边呼“对不起”边踩下离合器准备离开,被处置民警拦下,要求接受检查。
令民警感到意外的是,车内沉睡的陈某其酒精测试竟为零。问其原因,陈某解释说自己在等红灯时接了个电话后就迷迷糊糊睡着了。随后,陈某的尿样检测鉴定揭开了真相——尿样呈阳性,含甲基苯丙胺(冰毒成分)。铁证面前,陈某交代了自己前晚和朋友在沈家门一宾馆里吸食冰毒的经过。
相较于陈某的“幸运”,幻觉中驱车的汪某差点要了一车人的性命。 6月15日,舟山市查获了今年全市首例“毒驾”违法行为。
当晚,舟山跨海大桥收费站治安检查点对途经车辆进行例行检查时,一辆广东牌照的本田轿车向检查点驶来,民警上前询问,结果驾驶员汪某答非所问、神志不清。因车内没有酒精味道,民警怀疑对方服用了精神类控制药物。经检测,汪某尿样呈阳性。
汪某交代,自己是个“瘾君子”,前几天自己曾在上海某娱乐场所内吸食过冰毒。几天后,仍感觉晕乎乎的他载着朋友到舟山玩。清醒后的他说,要是民警没设卡检查,自己就上高速了,后果不堪设想。
合成毒品对“毒驾”危害呈“荷塘效应”
“那几天,我脑袋不听使唤,里面好像装了东西。我在银行门口下车后,脑袋里的那个东西叫我不要取钱。他控制着我,叫我用刀捅人。 ”这是去年底,制造“定海街头疯狂血案”的陈某的供述。而驱使他的正是合成毒品之一的冰毒。
目前,舟山籍在册吸毒人员约2100人。 2004年,在全市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案件数量趋于稳定之时,出现了第一起合成毒品案件。而从2007年至今年4月,舟山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因吸食合成毒品而造成精神性疾病的病人已达70多例。另据不完全统计,近四五年全市吸食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人群呈逐年增长态势。
如果说,传统毒品带来的是自我麻痹,那么合成毒品则把矛头指向了公共安全,“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在全国各地多发。有专家认为,滥用合成毒品的危害将由此呈现出“荷塘效应”。“荷塘效应”是经济学中的著名理论,比喻事物一开始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直处于缓慢的累积和生长期,可到了某一天将会突然集中爆发,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防患未然,30本驾驶证强制注销
考虑到“毒驾”后果的严重性,去年9月底,舟山市公安交管部门与禁毒部门联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相关部门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进行梳理,有驾驶证的予以注销;对目前尚处社区戒毒状态的人员,不予申请和审验;对有吸毒史的机动车驾驶人或者初学申请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已在驾驶证申请、换证、补证、审验等环节从严把关。有吸毒史的人员在驾驶证申请和审验时,车辆管理所要求其现住地公安禁毒部门提供人体毒品检测报告,只有无继续吸毒嫌疑的人员才能通过驾驶证申请、换证、补证、审验;公安禁毒及派出所等具体承担吸毒案件办理的部门,对被处理的强制吸毒人员进行机动车驾驶员比对,如果发现被戒毒人持有驾驶证,即与发证地车辆管理所联系注销事宜。
目前,30名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持驾驶证已注销,1名初学申请人的申请被终止。
另据记者了解,虽然“毒驾”出现较晚,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目前公安部禁毒局开展了“毒驾”入刑调研,有意将“毒驾”行为列入刑法范畴。而随着我省杭州、温州两地于本月中旬开展首次整治“毒驾”临检行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表示,今后也将联手交管部门进行类似行动。
- 浙江“毒驾”司机面对面:82公里他只开了35分钟
- 3名瘾君子“毒驾”被查获 “毒驾”治理常态化
- 浙江整治“毒驾”集中统一行动杭州先行
- 昨晚杭州“毒驾”整治共查获3人 1人因容留吸毒被刑拘
- 浙江警方首次进行毒驾临检 不仅要吹气还要含棉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