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常山7月9日电 正午12点,正是饭后午休时间,但在常山县招贤镇山底村,当地捕蝉的农民却纷纷走出家门。这个一天中最热的时段,正是他们捕蝉的“黄金时间”,笔者也和他们一起捕蝉。
沿河的道路旁,54岁的柚农陈海英正在捕蝉。只见她仰着头,轻轻伸出竹竿,微微一扣,一只知了就被竿顶的黏胶粘住了。“这个黏胶就像蜘蛛网,知了一扑腾,翅膀就会被黏住,再也挣不开。”陈海英熟练地取下知了,撕掉半片翅膀后,扔进斜挂在腰间的塑料桶里。
此时,外面的气温接近38摄氏度,太阳底下更是热浪滚滚,但陈海英却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一条湿毛巾挂在头上,遮住两边脸颊,再戴上草帽,身上是长袖外套、长裤,脚上是一双长筒雨靴。
“知了都喜欢在温度高的时候出来,所以我们一般都是12点出门,下午3点回去,而且这个时候知了也好像和人一样,容易犯困,反应迟钝,特别好抓,但此时也是太阳最毒的时候,不这么穿,可不敢出门。”陈海英笑着介绍起身上的“行头”,草帽、毛巾、衣裤都是为了遮阳,防止晒伤、中暑,雨鞋是防蛇虫叮咬,“热是热了点,但不会坏了身子。”
看着捕蝉有趣,笔者也想尝试一番。不想竹竿细长,黏胶也只有桃核大小,不易把握,连试几次,都被知了在最后时刻飞走。
“夏天阳光刺眼,找知了的时候眼要眯着,不然要不了多久就会眼酸;手上用劲,竹竿才能拿稳;粘知了时,竿子递上去要轻,可以慢慢来调整位置,但最后一下却要快和准,而且动静不能太大,不然会惊走其他知了,得不偿失。”在陈海英的指导下,笔者慢慢掌握了诀窍,终于捕蝉成功。这时才发现,全神贯注之下,衣服早已湿透,看似简单的捕蝉动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陈海英说,一斤知了大概有90只,捉上10斤,这一套动作就要重复做上近1000次。
“我们捉知了,一方面是保护树林,一方面是赚点钞票。”陈海英相告,七八年前,果农一听到知了叫就心烦,因为知了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很多枯死的枝条,全县每年被知了“吃”掉的胡柚有几十万斤。
但是知了营养丰富,可以做成可口的小吃。陈海英说,每年夏天都会有人来村里收知了,现在的收购价是17元一斤,一般情况下,她一天能抓5斤多知了,多的时候能有10来斤,是笔不小的收入。
据了解,一个夏天,知了要为常山农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益。
- 庆“七一” 常山非公企业为红色遗址立纪念碑
- 致富路上有铿锵玫瑰 常山村干部创业掀“热潮”
- 庆“七一” 常山非公企业为红色遗址立纪念碑
- 重在办事转作风 常山村干部半月集中办事
- 常山胡柚“攀近亲”成了中药材 有客商天天来收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