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5日讯在洪塘都市农业园区里临湖垂钓;在全长2公里的槐树路特色休闲街悠闲漫步;在古风犹存的老外滩啜饮观潮……这就是生态江北的一幅幅风情画。
一到节假日,到宁波江北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江北这几年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就像是宁波市区的一块‘绿肺’。”一位市民深有感触地说。绿树红花,蓝天碧水,在人们眼里,这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因子”。
近几年,为让老百姓享受青山绿水,畅快地“深呼吸”,江北区以碧水为坐标,以青山为纽带,着力打造着生态“绿色”之城。
根据《江北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在未来5到10年时间,在江北的广阔平面上,即将构成以“三带、四区、多轴、多节点”为总架构的区域景观生态结构,形成“山水相映、田林相嵌、城缀其间,传统人文底蕴与自然山水景观相融”的总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到2015年,力争达到国家生态区建设标准,全区各涉农街道(镇)全部成为国家生态镇(街道);到2020年,力争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区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主要涉及水污染治理、绿化造林、节能减排、生态创建、清洁空气等11个大类,27个重点支撑项目。“国家生态区”建设的帷幕全面拉开。
碧水灵动换容颜
灵动的水是种姿态,也是种情趣,在江北区的“国家生态区”建设中,少不了这些“水分子”。江北区的水利、排污等工程还匠心独具,建设成为城市和农村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每天,外漕村的村民们最爱到西大河清澈的河水边走走,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运动身体。河堤两岸,树木低垂,水中鱼儿畅快游泳……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想象,就在一年前,这还是一条河面充斥着垃圾,所有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河道,村民掩鼻而过的臭水河。
“现在西大河又变回了记忆中的模样。”一位村民美滋滋地说,今年村里建好了截污井和纵向污水管道,污水经收集后,由生活污水一体化净化装置处理后就近排入河道。
流动的碧水,就这样滋润了江北的新容颜。
“十一五”期间,江北区累计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工程30公里,河道疏浚150多公里。宁波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完成后将更好地发挥姚江防洪、排涝、供水等功能,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江北区连续两年将其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统筹考虑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和区域开发等综合因素,以“宜居江北”、“绿色江北”为平台,力争打造一条风景优美的滨江生态绿带。
在邵家渡村,让村民们引以为豪的是那条贯穿全村的小河,全长2000余米的河流在村庄里静静流淌,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排的农房临水而建,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据村里的百姓介绍,这几年村庄环境整治投入特别大,光是连通每家每户的污水集中处理就投入将近600万元。完善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让居民的生活污水再也不会直排到河中,水质随着排污的减少越变越好。再加上河道两岸越种越多的花草树木,村庄的整体环境在这条绿色长廊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美丽。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江北的水利投入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而“十二五”期间更是继续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投资20个亿打造宜居宜业的水环境。
幸福和谐新家园
“宜居”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江北“国家生态区”的内核。
过去,在江北区高楼林立的都市一角,城中村却让人联想到“脏、乱、差”。一点都不美,如何宜居?
日湖公园所在区域以前就是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企业众多,人口混杂,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而如今,这里已经大变样了。
“我每天最喜欢吃完饭去日湖公园散步,特别是荷花开的时候散步是最安逸的。”家住湖景花园小区的金伯伯去年9月搬进了新房,他说他的生活很是惬意。
日湖公园占地200余亩,不仅拥有宁波市主城区最大的人工林,还有主城唯一的人工沙滩。由于这个地块规划科学先进,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景色优美,知名地产企业纷纷进驻,如今的日湖公园已融入中央生活区。3年来,江北区共投入资金50亿元,完成260多万平方米城中村拆迁。
农村住房“两改”,推进了城乡一体化,也为建设幸福新家园奠定了基础。
在江北的社区街道、村庄田埂、大街小巷,一场绿色提升活动正在持续升温。不管男女老少,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力量,植树种花、美化环境、宣扬环保,自觉为绿色幸福的家园做贡献。“共青林”、“海事林”、“企业林”…… “十二五”时期,江北区将新增绿地10000亩,重点加快森林屏障、村镇和通道,以及沿山、沿路、沿河绿化建设。全区先后制定了国家级生态街道(镇)创建、绿色江北、节能降耗、燃煤锅炉整治、美丽幸福新家园、城市主干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带动整体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现在,江河源头、大型水库、森林公园、通道两侧等处满眼即是一道道美丽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24.3%,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2平方米,两年来新增平原绿化面积6700亩,建设生态公益林5.3万亩,年发挥生态效益价值高达1.36亿元……
绿色经济唱主角
一座小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加速度”,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却让城市“迷茫”了。
而在江北,一种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正逐步与“国家生态区”的“招牌”融为一体,琴瑟和鸣。
走进宁波天宇水产进出口公司原锅炉房里,两台4蒸吨锅炉已被拆除。“这两台锅炉以前每天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虽然更换设备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但却可以为市民营造更好的大气环境,“我们心甘情愿”。
去年开始,江北区积极响应宁波市政府“禁燃区”建设工作,并自我施压扩大禁燃区范围,将慈城镇古城、新城、私营工业城、高新园区4个区域范围列入禁燃区。目前,全区已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69台,2011年被宁波市政府授予“污染减排先进集体”称号。
经济发展,得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江北区始终在经济发展中严格控制好主要污染物减排、能耗下降等节能减排工作,算好“生态经济”这笔长远账。
今年来,江北区与各街道、镇级有关部门签订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实施节能预警制度,每两个月对能耗较大或环比增长较快的企业给予红、橙、黄三级预警,促进企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和污染治理。宁波金田铜业公司,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7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后,继续加大节能降耗工作。与2010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8%,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特大型铜矿的年开采量。
今年,江北区组织启动新一轮畜禽禁养限养区划,计划3年时间扩大禁养区范围,区域覆盖涉农街道和慈城镇生态保护范围,并对保留存栏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改造。投资200万元对慈城镇双顶山牧场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沼气发电技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牧场采用的“猪—沼—荷”生态农业养殖模式走在了全省前列,走出了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宜居江北
江北区是宁波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地处宁波市“三江”片,扼守中心城北门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是宁波“环都市旅游圈和三江风情旅游带”开发的核心区。区域内山水、江湖、滩桥纵横交错,外有甬江、姚江环绕,内有日湖、荪湖、英雄水库等点缀。历史文化悠久,遗存古迹丰厚,拥有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170多年通商史。青山绿水相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江北打造高品质的滨水生态型宜居之地提供了地理条件和人文基础。
多年来江北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38.9∶5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2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1年来首次缩小至2∶1以内。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被宁波市政府授予全市减排工作先进单位。所辖4个涉农街道(镇)100%成为省级生态街道(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日益提高。
展望未来,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江北区提出了“构筑三区三城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新江北”的发展定位,以转型为主线,以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为引擎,坚持不懈地围绕建设生态宜居江北的目标任务,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加快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扎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向深入,为江北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一是围绕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品,计划投入资金25亿元,深入实施水环境整治、清洁空气和土壤污染控制三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实行严格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大力实施“江北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三年专项计划”,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宁波北门户商务区和陆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积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围绕国家级生态区、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计划投入资金35亿元,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和森林江北建设,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心、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宜居,是城区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承载着江北的追求与梦想,承载着江北人民的信念和期盼。我们相信,未来的江北“天会更蓝,水会更清,地会更绿”。
-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改善 丽水四边三化工作部署会召开
- 赵洪祝: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 赵洪祝:开展四边三化行动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 生态舟山气象新——舟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综述
- 党代表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做好"绿"字大文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