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8月5日讯前不久,温州破获的一起贩卖作弊器材案件引人关注。据犯罪嫌疑人交代,此前他已通过非法途径掌握所有考生身份信息和联系电话。曾经饱受诟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问题,再次摆到人们的面前。
刚买了新车就有人谎称可以退税;新房钥匙到手,便有装修公司和房产中介屡屡造访……现在,连考试还没开始,就收到了贩卖作弊器材的短信,这些莫名来“信”让人心生疑窦,我们的“隐私”究竟是从哪里泄露的?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近万考生信息全泄露
“温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通过率高,考中耳机接收,手机:158XXXXXXX,温州大学领设备。”
日前,2012年温州事业单位招聘统一考试尚未进行,温州市长热线“12345”便接到多名考生投诉,称有人针对即将举行的考试兜售作弊器材和答案。不久,警方抓获正在与买家谈价的犯罪嫌疑人蔺某,并当场缴获待销售的考试作弊器材20余套、作案电脑一台、手机两部。
信息投放为何如此精准?据了解,此次温州市属57家事业单位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24名工作人员,参考考生一共9700多人。据蔺某交代,此前他已通过网络QQ群掌握了所有考生身份信息和联系电话,他通过这些信息精准地投放贩卖广告。包括温州在内的全国各地几万条考生信息打包仅售卖500元。
透过这起案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贩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让人疑惑的是,在这个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的时代,为何个人信息会如此轻易地被泄露?是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0.2元就能买一条信息
贩卖事业单位招考作弊器材的风波尚未平息,刚买新车就遭遇退税诈骗电话又搞得“人心惶惶”。
日前,在杭州一家本地论坛,网友“amumy”发帖抱怨个人信息遭人泄露。她回忆,自己买了车以后,“在保险登记时用的是老公的手机号码,1周后在车管所上牌时,登记了自己的手机号码”。随后“amumy”就接到自称是车管所工作人员打来的退税诈骗电话, “amumy”由此猜测:“信息有可能从车管所流出”。
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尝试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杭州求购车主信息”,一下子搜到271万个相关词条,而且查到不少卖家留下的QQ号。
记者随机加了几个卖家的QQ,一位卖家立刻表示“有到今年6月份的信息”,“一条0.2元,量大优惠”,而且都是“从正规车管所拿的”。从截图中记者看到,每条信息中车主姓名、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登记住所、车牌号码、厂牌型号一应俱全,记者尝试拨打其中一位陈姓车主的电话,发现信息全部正确。
除车主信息,房主信息也是网络上的热门资源。记者在卖家发过来的一张截图中看到,有关杭州某新楼盘业主的姓名、手机、原住址等资料一应俱全。对方号称“300元就能买一个新楼盘的业主信息,旧楼盘100元一个,15个楼盘打包卖1500元”。当被问及这些信息从何而来时,卖家表示“渠道很多”:有些来自“售楼处”,有些来自“相关部门”。
个人信息安全应立法
“个人信息的泄露,原因有多方面,许多行业像机动车销售、房产中介、医院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曾瑞胜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单位的系统内部都有相关查询规范、信息保护条文,但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内部执行不力,使得保密协议和条款如同一纸空文,自然形成了庞大的交易市场。
对于这一现状,刑法和民法都有相关规定。如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仅靠这些法律还是不够,仍需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曾律师指出。
他建议,对掌握大量公民信息的电信、医疗、教育等单位,应更加严格地制定规定,防止信息外泄。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应考虑让信息出卖人和单位负责人承担更大责任。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提供商及时删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
在当下信息安全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民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特别是在填写注册信息或是遇上推销的时候,尽量不要填写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机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