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7日讯 今年6月25日下午,由于连日大雨,有着170年历史的义乌“培德堂”后厅五米长的横梁突然砸了下来,差点砸中了仍在房内居住的78岁老太(本报6月27日《浙中城事》3版曾做报道)。
“培德堂”位于义乌佛堂镇田心四村,早在1981年就被当时的义乌县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宅的匾额“培德堂”三字,还是林则徐亲笔所题。
记者日前获知,经过义乌文广新局和佛堂镇镇政府多方努力,上周,“培德堂”修缮工程已启动,为期200天,耗资250万元,争取让“培德堂”再现当年风采。
资金已到位,村里只负担20%
时隔一个多月,如同大病一场的“培德堂”正经历着一次彻底的手术。房内原先住着的几户孤寡老人都已经搬离,后厅的房瓦也悉数拆除,四五名工人正在清理建筑垃圾。
为了抢修“培德堂”,田心四村在6月份专门挂牌成立了抢修小组,田心村村委委员王国林担任小组长,负责所有的协调工作。
王国林说,工程从上周六开始,现在一切进展顺利,整个项目需资金250万元左右,村里负担20%,即50万元,再由市里统一拨款,整体工程修缮完成后,还要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王国林说,目前“培德堂”里住的老人,几乎都已投靠亲友,村里按照每人每月80元的标准给他们补贴。
至于“培德堂”的产权问题,王国林则表示,为了将来的保护和另作他用,大家一致觉得,产权应收归集体。等村里的旧村改造完成后,原先所有者将优先入住,在此之前,产权仍归原先所有者。
房子破损太严重,修缮费不小
负责修缮“培德堂”的是海宁市金隆古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此次修缮工程总工程师的是有着45年从业经验的王师傅。看着破损的“培德堂”,王师傅说,不轻松。
“很多部件都已腐烂,光替换用的桁条(指古民宅用来挑起椽子、做成屋顶的横木,是房子的主要构件之一)就要30根,大梁也要替换两根。”王师傅说,古建筑修缮需要严格按照规矩来,少任何一步都不行,而修缮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有的风貌,“如果是局部有破损的,那么就局部修缮,整体坏掉,就整体替换,原来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包括图案、花纹都不会改变。”
王师傅说,按他的经验,如果“培德堂”早5年就开始修缮工作,那么费用至少可以省下50万元,“现在房子破损得太厉害,主要是防漏层出了问题,雨水进来,不断腐蚀原有的木质结构,导致许多部件出了问题。”
老宅修缮有门道,分四步走
记者了解到,一般古建筑的修复工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清理工作。需要修复的后厅、中厅的屋顶瓦片,需要全部清理拆卸,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其次,替换桁条。替换坏掉的桁条必须有条不紊,拆掉一根,替换一根。
第三,铺上防漏层。木结构的古建筑,防漏工作非常重要,所用材质也要价不菲。盖上瓦片后,整个修缮工作基本完成。
第四,修旧如旧。为了能让修缮过后的古建筑风格统一,一般古建筑修缮队伍都有自己特殊方法,让建筑能够达到逼真的仿旧效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